本期,煤价上涨明显,且市场看涨情绪较浓,煤缺价高成为舆论探讨的热点话题;油气方面,我国首次自主集成的世界级“海上油气处理厂”(FPSO)成功交付,获众多媒体点赞;电力方面,全球容量最大特高压多端直流输电工程——昆柳龙直流工程启动,其产生的巨大的发电能力、环保效益和先进技术的国际影响力引发媒体聚焦。
监测周期:5.14-5.20,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煤炭结构性保供战或再次打响 发改委九项措施调控市场
近期,全国大范围迎来高温天气,煤价上涨明显,且市场看涨情绪较浓,煤缺价高成为了舆论探讨的热点话题。据报道,宁夏、重庆等由于去产能推进等原因,煤炭供应存在较大压力;4月初,福建、广东、浙江等地重启进口煤限制措施,4月份煤炭进口同比、环比均下降;同时,国内部分产区煤价、公路运价上涨;上述种种引发舆论关注是否存在煤炭结构性缺货加重的问题。
5月18日,国家发改委举行记者发布会表示,当前煤炭供需形势总体平稳,供给和运力均有保障,煤炭价格大幅上涨没有市场基础;相关部门近期将采取增产量、增产能、增运力、增长协、增清洁能源、调库存、减煤耗、强监管、推联营等九项措施,进一步引导煤价保持稳定。对于舆论呼吁关注煤炭期货市场拉动现货非理性上涨,发改委也表示,其中的炒作因素值得高度关注,需要警惕动力煤期货盲目拉高带来的市场风险。
5月21日,国家发改委等相关管理部门召开煤电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平抑煤价上涨。22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公布煤炭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举报方式的通知》,提出将严惩操纵市场价格等三类扰乱煤炭市场行为,以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破坏供求关系。
【舆论观点】
对于煤炭价格在传统消费淡季却持续反弹,《经济参考报》调研显示,当前全国煤炭总体供需平稳,但区域性煤缺价高的现象仍然存在。后续随着煤炭迎峰度夏时节到来,区域供需矛盾或进一步凸显,相关部门再次打响煤炭结构性保供战。《每日经济新闻》《中国能源报》等媒体援引业内人士观点认为,近期煤价再度走高,主要是水电出力受限、工业生产恢复、居民用电需求快速回升、进口煤政策再度收缩等因素,供需结构比较紧张。
也有业内观点指出,此轮煤价上涨并非需求推动,而是以情绪推动为主,市场交易心态不够理性,期货市场带动现货上涨的深层次原因值得关注;同时,需求增长的持续情况还需观察。业内呼吁国家相关部门未雨绸缪,提前增加有效供应,以应对煤价大幅上涨可能带来的风险。
对于部分媒体认为要再次打响煤炭结构性保供战,多位业内人士回应称,煤炭供应整体平衡。金银岛煤炭行业分析师弭澎琦表示,1月-3月,煤炭供应相对稳定,没有供不应求。央广网援引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观点认为,目前煤炭供应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结构性紧张,供需总体还是基本平衡的,有关部门也在做提高铁路运力、释放先进产能等工作部署。
【分析研判】
煤价变动、煤电矛盾一直是广受业界热议的话题。2017年煤价多次上涨,引发有关部门频繁出手调控保供。今年2月以来,煤价开始呈现下滑趋势,一度回归至绿色区间。一季度煤炭行业盈利增速有所放缓,但整体行情仍保持景气状态;同时,电力企业经营业绩也有所改善。煤价处于合理区间对于煤电双方皆有利,已成为舆论共识。
4月以来,煤价再次出现淡季上涨的现象。发改委等部门再次出手调控。电煤中长协合同、最高最低库存、调峰和储备产能、进口煤政策等一系列机制、措施,被认为将有效促进煤炭供需和价格平稳。发改委相关政策调控措施的发布,对于此前市场上高昂的看涨情绪有一定的平复作用,舆论对于政策措施执行力度及结果保持期待;除了供需等市场因素的作用,期货市场的炒作因素也引发舆论关注。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加强政策对市场非理性因素的引导与规范,也符合舆论预期。
从舆论反馈来看,业内人士整体倾向于认为,随着夏季用煤高峰即将到来,煤价将维持一段时期的上涨行情,但政府相关宏观政策及调节手段也在不断完备与健全,不会出现2016年那样的大幅上涨,后期煤价有望回落至合理区间;若煤价继续反弹,政策力度也将相应加强。
世界级海上油气处理厂交付巴西 能源央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再添亮色
5月16日,首次由中国自主集成的世界级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P67在青岛成功交付巴西。作为目前中国为国外制造的工程量最大、最复杂、技术要求最高的项目,FPSO的交付将进一步增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同时助推“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步伐。
【舆论观点】
16日9时许,新华社首发文章《我国首次自主集成的世界级“海上油气处理厂”成功交付》。文章对P67做出详尽介绍,并称P67的排水量、生产能力达到世界级水平,堪称海上“巨无霸”。
人民网文章援引海油工程董事长、总裁金晓剑的观点称,P67的成功交付使得公司海洋工程总承包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进入南美石油市场后的发展前景也值得期待。未来,公司将继续秉承国际化发展战略步伐,不断建立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海洋工程运作程序和管理标准,以“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继续发力高端海工产品制造,为“中国制造”品牌叫响全球市场贡献更多蓝色力量。
中国新闻网文章透露,海油工程在俄罗斯、中东、东南亚、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海外布局,并相继成功交付了亚马尔、Ichthys、Zawtika等十余个大型知名海外项目。
央视网文章《世界顶级浮式生产储油轮在青岛成功交付 排水量相当于“辽宁号”5倍》介绍,P67是世界顶级的浮式生产储油轮,这艘船一天要处理15万桶原油,大概一年要处理1000万吨的原油,也就相当于四分之一大庆的产量。
【分析研判】
“我国首次自主集成的世界级‘海上油气处理厂’成功交付”获得众多媒体点赞。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工网、《中国海洋报》等相继发文报道。
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信息显示,这两年央企在国际化经营方面,特别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力度进一步加大,国际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能源合作方面,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石油、国家电网等央企均在煤炭、电力、油气等方面积极践行“一带一路”伟大号召,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成果。P67成功交付巴西,在优化中海油海外舆论形象的同时,彰显了我国能源技术的又一突破,成为我国在世界能源领域话语权提升的见证。
全球容量最大特高压多端直流输电工程启动 多重价值引发媒体聚焦
5月15日,南方电网公司全面启动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直流示范工程(简称“昆柳龙直流工程”)建设。昆柳龙直流工程抢占技术制高点,创造4项世界第一:世界上容量最大的特高压多端直流输电工程、首个特高压多端混合直流工程、首个特高压柔性直流换流站工程和首个具备架空线路直流故障自清除能力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
【舆论观点】
昆柳龙直流工程技术领先,效用巨大,被南方电报网总结为“使南方区域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的绿色工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助力东西部携手奔小康的富民工程;占领全球特高压直流输电领域制高点的创新工程;各方共商共建共享,推进工程建设的多赢工程”。此次开工,立即引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报道与《中国能源报》等行业媒体的专业分析。媒体以事实报道为主,评议方面集中于其优化能源结构作用、发挥环保效益与示范意义等方面。
《人民日报》、新华网等介绍,昆柳龙直流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减少粤港澳大湾区煤炭消耗、二氧化碳排放,有效促进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防治,为广东、广西的碧水蓝天作出积极贡献。
《南方日报》以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对该项目的积极评价“对优化广东能源结构意义重大”为标题发文,文章指出,该项目不仅有利于满足广东“十三五”末进一步增长的用电需求,而且对优化广东能源结构、打赢蓝天保卫战具有重大意义。
澎湃新闻网认为,创造多项世界第一的昆柳龙直流工程,具有极大示范意义。其建设将有利于我国占领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制高点,提升远距离、大容量、大电源状况下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和经济性,从长远看,将为未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基地的开发与并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分析研判】
作为南方电网的示范工程,昆柳龙直流工程引领了行业发展方向,提升了我国电力装备的国际地位,受到媒体、网民的关注与好评。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强调昆柳龙直流工程是落实西电东送战略的重要举措,将促进东部地区绿色低碳发展,最终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区域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