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实时·准确·聚焦

当前位置:主页 > 舆情 >

食品舆情:农业部调查非洲猪瘟疫情 酒店“天价茶叶蛋”被疑炒作

2018-08-27 10:42 | 人民网 |
我要分享

近期,我国多地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农业农村部协同相关部门展开追查。媒体曝光江苏无锡一酒店售卖2899元“天价茶叶蛋”,酒店发布声明否认后,媒体又公布采访完整录音。“国酒”商标争议落幕,茅台撤诉并致歉引发舆论关注。
农业农村部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疫情 缓解公众焦虑情绪
8月,我国已有三个地方发现了非洲猪瘟疫情。三处疫情地点分散,分别是东北、中部和江淮地带。而从发病死亡猪的数量看,又都呈现数量大、致死率高的特点。对此,农业农村部19日表示,正与警方等相关部门协同追查病毒的具体来源,三处疫情的发生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也正在调查中。
媒体报道指出,猪瘟不是人畜共患传染病,不会感染人。但生猪感染非洲猪瘟后,病程极短、死亡率极高,近年来已对罗马尼亚、俄罗斯等发病国家的养猪业造成了灾难性的打击。受国内疫情消息刺激,多家猪产业概念股的股价下跌。与此同时,温氏股份、天邦股份等上市公司纷纷发出公告,撇清非洲猪瘟的影响。业内预计,本次疫情短期或对需求端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舆论观点:养殖业者呼吁暂停省际调运,网民关注“肉还能吃吗?”
疫情在我国首次爆发并持续蔓延受到舆论高度关注,防控举措成为聚焦点。《华夏时报》指出,非洲猪瘟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没有有效防控措施的一类动物传染病,有生猪养殖业者呼吁暂停省际调运。
由于目前只有疫点和部分疫区的生猪跨省调运受限制,芝华数据分析师姚桂玲指出,按照响应机制来说,农业部应该向社会发布I级疫情预警:全国立即启动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日报告制度。发生疫情省份暂停其生猪及相关产品跨省调出,暂停发生疫情县区的生猪及相关产品跨县调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和排查工作。财新网评论称,政府必须要采取对境内所有生猪制品的跨区贸易进行管制等非常手段,降低传播风险。虽然管制会影响猪肉市场供给、引发价格波动,对居民生活水准以及宏观经济造成重大影响,但疫情对行业的打击具有毁灭性,不管制有更大的长期影响。
在自媒体平台上,疫情防控成效受到网民关注,猪肉市场价格变化、“肉还能吃吗”等民生相关话题引发舆论热议。公众呼吁“一定不要让病猪流入市场”。
舆情点评:及时公开事件进展,稳定舆情态势
国家农业农村部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新闻媒体及时向公众普及疫情信息,告知疫情“对人不致病”,多家公司就疫情情况和影响进行了回复。各方积极辟谣、公开事件进展,及时缓解了公众担忧情绪,稳定了舆情态势,降低了负面舆情事件的影响。
疫情给资本市场相关公司股价带来波动。企业仍需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展开疫情防控举措的同时,建立应对预案,完善危机管理体系,及时公开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以提振公众信心并最大化缓解疫情所带来的舆情压力。
酒店被曝卖“天价茶叶蛋” 涉嫌炒作遭质疑
8月18日,北京时间旗下微博号@时间视频称,江苏无锡一家酒店日前推出每颗售价2899元的茶叶蛋。酒店称该茶叶蛋用料考究而价格昂贵,限量100颗已售罄。当地物价部门表示,此为市场行为,无权干涉。昂贵的茶叶蛋引发舆论关注,@央视新闻、@环球时报、@财经网等媒体微博账号均转发了此报道。有网友感叹“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
19日,该酒店通过微信发布辟谣声明,称酒店从未销售天价茶叶蛋,新闻媒体报道不实。20日,@时间视频公布了采访完整音频。截至22日,酒店对此未有进一步回应。
舆论观点:“天价茶叶蛋”是营销噱头,有关部门应如何介入引热议
媒体普遍认为“天价茶叶蛋”涉嫌炒作,相关部门应介入。东方网评论称,“天价蛋”有“哄抬物价”的嫌疑。华声在线评论指出,类似“天价商品”,虽属市场行为,政府有关部门不宜直接干预,但不该置之不理,任其野蛮生长;理应高度重视,进行积极引导,采取有力措施,引领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将这些“天价商品”稳步消除。四川在线天府评论则认为,无锡属于旅游资源发达的城市,当地工商部门特别是警方不妨展开调查,因为这起事件不仅仅涉及到一家酒店,恐怕还会影响无锡的整体旅游环境,因此无论酒店方发不发声明、报不报警,都应该进行干预,直到查清事实真相。
网民观点呈现多元化趋势。部分网民认为“天价茶叶蛋”明码标价,“没强迫大家买”,可以理解。有网民认为,“该害怕的不应该是明码标价的东西,而是那些没写明价格跟单位的”。反对者认为“天价茶叶蛋”属于商家炒作行为,同时应警惕此现象背后的奢靡之风。有网民认为,酒店此举尽管不违规,但也不能鼓励,“除了助长奢糜之风以外,毫无社会价值可言”。
舆情点评:“天价商品”考验监管部门“管”的艺术及水平
此次事件短时间内出现多次反转。“天价茶叶蛋”经媒体曝光后,景区酒店迅速否认销售,措辞严厉,舆论评价其“求生欲很强”。但随后报道媒体也放出了完整采访音频,回应酒店指责其造假的言论。近年来,“天价商品”事件频发,销售商家或遭责令整改,或被质疑炒作,均给商家声誉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该事件中,酒店迅速回应“天价茶叶蛋”事件,显示其及时补救声誉损失的意愿。但是,涉事酒店的回应可信度存疑,在媒体放出完整采访音频后,酒店没有进一步回应,导致其再度遭受舆论质疑。
在自愿平等、公开透明的市场法则下,虽然“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容易在道德层面上受到公众合理认可,但公平却常常受到忽略。如《京华时报》曾在评论过往“天价商品”层出不穷时指出,在市场法治尚不成熟、尤其是存在其他隐性垄断的背景下,容忍明码标价下的价格畸高,便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公的消费环境。回顾过往,也有个别地方监管部门曾在处置“天价商品”时措施不当,遭到舆论质疑其“对自身监管职能的推卸与误读”。综合来看,“天价商品”易触及广大消费者敏感神经,若处置不当,不仅会伤害游客及商家,也会影响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舆论期待监管部门应保持警惕,重视提高“管”的艺术及水平,防止天价食品故态复萌、给予不良商家适宜的惩处和教育、定期整治商品市场、完善消费者的维权渠道。
茅台放弃“国酒”商标 撤诉道歉获关注
近年来,茅台多次向国家商标主管部门申请注册使用“国酒茅台”商标,均遭到拒绝。今年7月下旬,茅台集团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商标评审委员会,要求商评委就不予注册复审申请重新作出决定,此外,还将五粮液、剑南春、郎酒、汾酒等31家机构和企业列为第三人。但对于“国酒”商标注册的“争夺”,以茅台宣告放弃而落下帷幕。8月13日晚,贵州茅台集团在官网发布声明,宣布放弃“国酒茅台”商标注册申请,撤销诉讼申请,并向国家商标评审委员会致歉。15日,茅台集董事长李保芳致信汾酒集团掌门人李秋喜,对之前诉讼事件做了说明并致歉。信中说,希望事件带来的影响尽早消除,也希望通过诚意换取兄弟企业的谅解。
舆论观点:商标权之争的本质是品牌之争
茅台“国酒”商标申请屡屡受挫,舆论分析其与企业间的经营博弈和品牌形象竞争息息相关,商标权之争的本质是品牌之争。十几年来,茅台不顾多方强烈异议坚持注册“国酒”商标,有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商标一旦注册成功,可以和广告形成很大的差别。这对于重视品牌建设的茅台来说,无疑是一件与其他品牌拉开距离的利器。《中国知识产权报》在2017年曾刊发评论文章指出,近年来,贵州茅台虽然没有使用“国酒茅台”字样作为产品商标,但却一直以国酒身份进行品牌定位和广告宣传。如果真让贵州茅台通过“国酒”商标的申请,极易对“国酒”概念造成混乱,对其他白酒企业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获得“国酒茅台”这个商标,相当于向消费者暗示其获得了政府的支持或认可,有政府为企业背书,对其他竞争者不公平。
撤诉,部分舆论认为该举动显示了茅台的成熟,也观点指出这是茅台“以退为进”的品牌战略手段。《经济日报》引述业内人士观点称,中国酒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强化所有白酒强势品牌的敬畏意识,敬畏国家法律法规,敬畏行业规则,敬重公众利益。茅台撤诉,代表茅台开始顾及行业骨干企业的影响。《糖酒快讯》相关报道称,撤诉之后,茅台看似失去了“国酒”商标的纸质法律许可,却收获了社会认可和绝佳的影响力。此次主动撤诉,意味着以后任何白酒企业都不能再申请国酒商标,茅台以退为进深耕品牌战略的真正目的已经达到。有网民指出,整个“国酒”争夺战中,茅台对其产品的强烈的自信,给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极为强势传递了企业和产品的优势。茅台这场诉讼,虽然引发了许多同行的口诛笔伐,但是并没有影响其产品的口碑,相反倒是彰显了茅台争夺头筹的底气,而这种底气则是来自于其产品过硬的品质。
“国酒”在行业广告宣传中遭滥用也引发舆论关注。知产力网评论称,茅台酒厂近年来大肆使用“国酒茅台”字样进行广告宣传,以致很多人认为茅台酒厂如此宣传理所当然,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权威、市场竞争规则。五粮液、汾酒等名酒企业也跟风申请注册含“国酒”字样的商标,相关数据显示,当前业内酒类商品包装及广告宣传中使用“国酒”字样,已呈泛滥之势。《新京报》等媒体还报道指出,当初对茅台“国酒”商标提出异议的31个“第三人”中的中粮长城酒业有限公司,一边反对茅台申请“国酒”商标,一边却发布了长城葡萄酒“红色国酒”的战略定位。
舆情点评:行业领军企业需起到表率作用
近年来,舆论指出茅台实质上已利用“国酒”在进行宣传,不少网民也认可茅台本身过硬的品质配得上“国酒”的地位。茅台此番举动饱受舆论争议的重点在于,“国酒”字样本身含有“中国最好的酒”等意义,属《广告法》禁止在广告中出现的绝对化用语,若作商标使用则对其他经营者不公平,还属于《商标法》规定的具有不良影响、不能作商标使用的用语。公众对茅台做法的争议,体现了对市场参与者,尤其是大企业不尊重、破坏国家法律法规所确立的规则及市场竞争规则的担忧。
舆论争议也显示了当前行业弊病需引起重视。对于未注册成功却提前使用不合法商标的情况,监管部门应予以严厉追惩,或通过加收行政资源损失费等手段,制止企业被拒后仍不断要求注册不合法商标。此外,茅台此番陷入舆论漩涡,也应引起企业反思如何做好表率。在市场竞争中,通过种种营销手段获取不当竞争优势的企业终究不能长久,企业最终的竞争还是依靠产品品质与企业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