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枫桥经验”争相创新的和煦春风中,人民调解“东方之花”万紫千红、争奇斗妍,开遍浙江。
浙江省司法厅厅长马柏伟对记者说,“枫桥经验”的一大内涵是“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近年来,浙江省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全省15万余名人民调解员年排查调处矛盾纠纷58万余件,调处成功率达98.76%,为预防、预警、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作出了新贡献。
就地调处矛盾不上交
“东方之花”之娇艳,在于其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4月25日,记者来到“枫桥经验”发源地——诸暨市枫桥镇,就被一辆黑色轿车所吸引,车的两翼与后车窗,都印有“枫桥调解”4个醒目黄色大字,还镶嵌一个心手合一的人民调解标志。
枫桥司法所所长季华慧从车上跳下,带记者走进了司法所大厅。
敞亮的大厅内,左侧是公共法律服务站,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服务窗口一字排开,右侧是联合调解中心,正对门是一排案件受理窗口,两边调解桌上,“浙江十大法治人物”的奖牌特别显眼。
正说着话,只见老杨手提一个黑色公文包匆匆进来,虽说上了年纪,依旧脚底生风。
老杨名叫杨光照,从枫桥派出所退休后,牵头组建了老杨调解工作室,进驻联合调解中心。
问起老杨最近在忙些啥?老杨回答说,刚刚调好了一起“骨头”案,意外死亡事故纠纷,涉及两省两市三镇五村,在3个地方调委会联合调解下,总算达成了赔偿协议,赔偿90万元。
死者陈某是枫桥镇的吊机司机,在次坞镇新回头村装卸苗木时,碰触电线触电死亡。
“死亡纠纷本就复杂,死者又是上门女婿,父母、岳父母都需赡养。调解时,按下这头,翘起那头,调解了3天,才达成赔偿协议。”说完这事,老杨不无感慨。
“意外死亡纠纷绝对不能拖,所以,需要调解员没日没夜辛苦调解。”季华慧说,“这类矛盾如果处理不及时,一旦激化了,就会变成涉及3个镇的上访案件,那时候,吃的苦头还要大。所以,我们努力追求矛盾不上交。”
案结事了“最多跑一次”
人民调解员是“东方之花”的灌溉者、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践行者。
毛仲木是枫桥镇调解志愿者联合会会长,16岁就在生产队里当治调干部,他对记者说,上世纪60年代“矛盾小、产量高、捕人少”的标语至今在他脑海里还留有深刻印象。说起调解心得,他一套接一套。
老毛在调解桌前摊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者看到,一行行字迹端正而清秀,不到半年时间,就写完了一大本。
笔记本最后一页显示时间为4月24日,记录了一起保洁员意外死亡事故的赔偿兑付情况,从最初60万元调到了28万元,雇工亲属补偿了25万元,保洁公司补偿了3万元,现场一次性兑付。
老毛感叹道:“调解二字造得好啊,我的理解,调字指的是,说的要周全到位,解嘛,指的是,要像用刀削牛角一样精准发力。能不能谈到双方都称合心意,让当事人含着眼泪进来,带着微笑出去,全凭人民调解员一张嘴。”
受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启发,老毛最近也总结了一条经验,叫首调成功制,促成双方签订协议,确保执行率100%,让调解也“最多跑一次”。
“像老毛这样的人民调解员,我们诸暨每个村、社区都至少配备一名。”诸暨市司法局副局长杨建清介绍,按照省里统一要求,2017年,以村级换届选举为契机,诸暨市配齐配强了村、社区人民调解员,每个乡镇(街道)的专职人民调解员都不少于两人。
楼伟国就是枫桥镇的专职调解员。因为他要出门回访当事人屠水娟,我们坐上他的调解车,一起前往梅苑村。
在种着碧油油青菜的小院里,屠水娟忆起自己两年前被电动车撞伤打官司维权的经历,说着说着已泪眼婆娑。
“我打赢了官司,却一直拿不到钱。”屠水娟满腹委屈地告诉记者,法院判决赔偿11万元,但车主说没钱赔,一直执行不了,走投无路之下,只得找司法所人民调解员主持公道。
如何调解此案?
楼伟国说,也没什么奥秘。车主没钱赔,就找车主子女,将心比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地说:“你母亲把人家撞成了十级伤残,只付了医疗费,还有9万多元的缺口,她每个月还都在吃药,多少也要想办法表示一下……”
车主子女最终赔偿了2.5万元。钱还不够,楼伟国又帮屠水娟申请了司法救助。
源头筑起“第一道防线”
在杭州,人民调解员也被称之为“和事佬”。
2008年,“和事佬”首先出现在杭州市打铁关社区,如今,这一民间调解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在杭州市3000多个村庄和社区出现,队伍已发展到两万多人。
今年是杭州“和事佬协会”成立10周年。
文晖司法所位于东新路江南巷,4月27日,记者慕名来到这里采访。
白衬衫、黑框眼镜,司法所所长刘玉成看着斯斯文文,干起工作来却风风火火,他去年刚从法援中心调到司法所,就加入到下城区“腾笼换鸟”改革大军中,与“和事佬”一起在源头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刘玉成掰着手指历数:“长城机电市场搬迁,东新路集聚区拆违,备塘河一期整治,无论哪项重点难点工作,‘和事佬’都是法治参谋员、政策宣传员、纠纷调解员,立下了赫赫战功。”
矛盾风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早,互助、相助、协助、援助、帮助,以社会力量化解民间矛盾,所有这些,都是新时代“东方之花”的成绩单……
在司法所一小型调解室里,打铁关社区党委书记斯利民用三个“早”和五个“助”,概括了“和事佬”的作用与定位。
作为“和事佬”协会的首创者,回顾10年心路历程,斯利民不时蹦出避震带、治未病之类的新词。
“未病是指未来的病症,‘和事佬’跟医生一样,要把脉纠纷变化趋势,避免民转刑,及时将矛盾化解在萌芽。”斯利民解释说,随着政府拆迁项目推进,既有楼道里漏水、噪音等传统型纠纷,还有租房、拆迁、交通等新型纠纷,“和事佬”就是要上管天花板,下管窨井盖,中间还要管吃饭。
斯利民在社区工作18年,总结了一套“36计”,还包括了中医的“望闻问切”,用于调解居民间纠纷很灵光。
但他也会碰到一些难题,比如一对八旬夫妻,要去做遗嘱公证,但他们没领过结婚证,属于事实婚姻,刚找到斯利民时,他也犯了难:“民政局都没办法,我们哪有这本领?”
正当老人愁眉莫展时,斯利民从户口本上找到了夫妻关系的印证材料,几番询问求证下,给他们开具一张同居证明。
“这叫非同居关系的同居证明!”斯利民从中获得了新感悟:“不论是‘和事佬’的角色,还是人民调解的职能,都已不是单一排查调处矛盾纠纷那么简单,而是要帮助居民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服务。”
“潘老师来了!”斯利民起身迎来一位优雅女子。
一袭长裙,身材纤瘦,长发及肩,刘海微卷,笑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儿,虽已年过五旬,风采依旧,此女子,就是“和事佬”潘美华。
“我心直口快!虽不够专业,但我很好学,我不怕困难,我爱帮助别人,帮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潘美华笑着,津津有味地介绍起自己。
潘美华向记者隆重推荐,浙大御跸苑社区“三合交流室”有30多名志愿者,调解各类矛盾纠纷很有一套。
为停车问题大打出手的邻居握手言和了。
本来执意要离婚的夫妻生了二胎。
失火、漏水的房东找到了最佳赔偿方案。
……
这些成绩都是潘美华三番两次上门,磨嘴皮子换来的。潘美华说,她将调解工作当作积德行善,还和当事人成了好朋友。
说起调解技巧,她坦率地说:“调解时既要把法理情说透,同时要趁热打铁,当事人一激动、一感动,就答应签协议,此时要立刻履行,把门关死,这样纠纷就不会反复。”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说推动自己前进的,有调解员能力提优项目,各类培训、考核、评定也让她不敢懈怠,而背后的志愿者团队,更让她热情满满。
在杭州,电视栏目《和事佬》家喻户晓,她是杭州市司法局同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联合打造的名牌公益调解电视栏目,深受观众欢迎。
走进栏目组,抬头就见10多人的大办公室一侧墙面挂满鲜艳的锦旗。
说起《和事佬》栏目8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制片人王健深有感触说:“电视+人民调解,开辟了发现社会风险隐患、解决矛盾问题的新途径,已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减压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