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实时·准确·聚焦

当前位置:主页 > 宣传教育 >

人民日报80后评论员为大学生讲改革40年

2018-06-19 09:57 | 人民网 |
我要分享

昨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办“名家论道”讲座,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教授出席,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辑、《中国的改革哲学》一书作者李拯,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改革40年,寻找中国的改革哲学》的专题讲座。近百名师生参加讲座,现场气氛热烈。
李拯在讲座中指出,改革40年来,中国向全世界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改革逻辑,超越了人类积累的经济社会知识既定模式。但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以西方的理论来看待中国改革,甚至以西方为模板对中国的改革进程进行评价和剪裁。李拯认为,回归中国来理解中国,用中的方式讲好中国改革故事,才能走出“被表达”、“被代言”的困境,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
这场讲座试图为理解中国改革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思想资源来理解中国改革。讲座援引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的话指出,“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在改革开始就起到重要作用,主要是按照循序渐进的传统和中庸文化特点摸索改革路径。”中庸文化实际上体现为一种包容性的思维方式,讲座以《中国的改革哲学》一书为依据,从农村改革中的二元动力结构、增量改革和价格双轨制、不同地区的多元发展模式等方面,回顾总结了包容思维和中庸之道贯穿于改革40年的过程,为讲好中国改革故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知框架。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做了精彩点评,他把中国改革40年的成功经验概括为8个字,即“坚持方向,混合至上”。坚持方向就是要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在坚持方向的前提下,天生具有实践理性的中国人推行了混合至上的大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典型的混合型体制和包容性理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历史性结合,体现着中国人善于驾驭矛盾复合体并进行优势互补的包容性能力,这与中国历史上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一脉相承。杨光斌认为这场讲座和《中国的改革哲学》以中庸之道和包容思维为支点来讲好中国改革故事,提供了一个有竞争力的解释框架。
讲座结束后,改革40年的话题引起了广大师生的热烈互动。大学生纷纷表示,讲好中国改革故事,应该走出“西方中心观”,建构中国气派的认知方法。广大师生表示,这场讲座和《中国的改革哲学》赋予“包容”新的时代内涵,既传承中国文化、极富中国特色,又能够为世界共同接受,这正是建构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改革故事的一个契机。
 
(责任编辑:admin)
图片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