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一格的严师慈父
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陈清如一直保有着创新的基因。他笃信,要想让创新如源头活水,并保持科研的与时俱进和高水准,就必须培育新生力量,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专业人才。
1982年,陈清如开始招收研究生。他招学生与众不同,简单说就是两个字——跨界。他的50余名硕博研究生中,矿物加工专业的只有20位,其他则涵盖了数学、物理、机械、计算机、化工等各个专业。在陈清如看来,多学科交叉的背景正是诞生创新与创意的沃土,而把不同学科分散的力量集聚在一起,也能发挥不同特长人才优势,形成强大的科研团队。
尽管如此,培养起跨专业招收的研究生却着实不易,毕竟学生之前完全不懂矿物加工。为了帮助学生跨越专业壁垒,陈清如下足了功夫。
陈清如的学生杨玉芬说,在陈清如的督促和高要求下,“跨界”的学生们恶补了很多选矿、干法选煤、干法筛分方面的知识。甚至有的研究生还未入校,就先被陈清如带去了选煤厂。
治学严谨、要求严格是陈清如的另一大特点。对于学生来讲,求学的过程很“虐”。大到确定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选题,小到字句、标点符号,毕业答辩幻灯片的制作及时间控制,陈清如每个环节都会严格把关。
赵跃民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也是陈清如的第一位研究生。他回忆,在一次做筛分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他前后做了一个月实验,积累了大量数据。而当数据交到陈清如手中时,陈清如却察觉出了异常,随后跟着学生到现场重新操作,结果发现系统存在实验误差,之后,一切推翻重来。
为了学生的成长,陈清如不惜体力。1996年,陈清如的视网膜脱落,做完手术的他什么都看不见,为了不影响学生答辩,他让学生把论文内容讲给他听,并提出修改意见。1999年开始,陈清如在北京、徐州两地同时招收博士生,那个时候,北京到徐州单程需要8个多小时,但陈清如每周至少往返北京、徐州一到两次,从未缺席。
对学生来讲,陈清如不仅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慈祥宽厚的长者。每到各种节日,陈清如祝福和问候的短信或邮件总是先于学生们发出。每次出差时,他总想着把附近的学生叫到一起聚会。学生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陈清如总是尽力相助。谈到老师,学生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感动”和“感谢”。
老骥伏枥的报国情怀
近年来,燃煤造成的严重污染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陈清如就注意到了这一严峻现实。他一直有个心愿:减少燃煤造成的污染,还人们以蓝天。
据预测,到本世纪中叶,煤炭依旧会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要从根本上防治污染,出路就在于洁净煤技术。而陈清如所研究的选煤又恰恰是洁净煤的源头技术。每入选1亿吨原煤,可排除矸石18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9万吨。煤炭经分选提质后燃烧,燃烧效率可提高10%至15%。
70多岁的他,又开始投入到新一轮的忙碌中。
2004年,他在“中国煤炭能源的洁净化”一文中提出中国洁净煤战略。陈清如认为,在煤的产地建设大型电站,就地发电,不仅可以缓解铁路运力紧张,减少无效运输,还有利于集中治理燃煤污染,保护环境。
凡是认定的科研方向和有利于国家人民的事情,陈清如都会不遗余力地推进。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困难”两字。在他眼里,只要能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就一定能找到对应的破解之道。“最大的困难是人们的思想观念。”陈清如说。
从为科学研究踏遍矿山的不辞辛劳,到为培养学生的不停奔波,再到为洁净煤技术的不断探索,陈清如前行的脚步从没有停下。
2010年4月25日,对陈清如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第16届国际选煤大会在美国肯塔基州列克敦市召开。这是国际选煤界最具权威性、最具影响力的大型国际会议。大会上,陈清如被授予首次设立的国际选煤大会组委会主席“终身成就奖”,这是目前国际选煤界最高个人科技成就奖。“我虽已85岁了,我还将继续为我热爱的选煤事业奋斗终生。”获奖感言中,陈清如说。
陈清如喜欢两句话,一句是马丁·路德·金的名言“我有一个梦想”,另一句是《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他看来,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各种条件,但说到底,还是要靠自强不息。而且,一个人要有梦想,因为这是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原动力。对陈清如来说,最大的梦想,就是“强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