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实时·准确·聚焦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上天入地的地标建筑

2018-12-12 16:34 | 人民网 |
我要分享


图为北京国贸一期与二期工程资料图片。
(人民视觉)

图为北京“水立方”。
(人民视觉)

图为即将建成的“中国尊”。
(人民视觉)
上能入云的“中国尊”、造型梦幻的“水立方”、鬼斧神工的上海深坑酒店……一个个地标性建筑,成为今天中国各大城市最独特的名片,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前来观赏。在这些巧夺天工的楼宇背后,是中国建筑行业40年不断探索前行的脚步,见证了“中国建造”的崛起。
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深圳速度”已经成为深圳一张名片,也是改革开放的代名词之一。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深圳速度”源自于中国建筑业。
上世纪80年代初,深圳特区发布了当年“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国际贸易大厦公开招标的消息,这也是中国建筑行业第一次公开招标。1983年,已在深圳建筑市场小有口碑的中建三局一举夺标。
深圳国贸大厦主体结构工程施工中,中建三局在国内首次采用了大面积内外筒同步液压滑模施工技术。彼时,中国建筑业施工水平较为低下,需要自拌混凝土,靠人工推着胶轮车将混凝土送往作业面,速度根本达不到滑模所需要的技术参数。3次试滑均告失败,各种指责和压力纷至沓来。中建三局建设者并没有气馁,最终找到滑模失败的原因。项目总工程师俞飞熊要求再滑一次,他对时任中建三局局长的张恩沛说,“我是技术负责人,如果再次失败,我愿去坐牢。”张恩沛于是找到深圳市副市长表示,“若再不成功,我们加倍赔偿损失。”中建三局的决心感动了深圳市相关决策层,拿到了第四次试滑机会。
1983年9月18日的傍晚,夜色静谧,第四次试滑在深圳市政府领导、相关专家和1600名工人的见证下终于成功。全体员工挥舞着安全帽,叫喊着、拥抱着,庆祝这一次胜利。
最终,中建三局创造了“3天一层楼”的建造奇迹。中建三局的负责人回忆,其实当时最快的时候2天半就能建好一层,而且质量完全合格。但是为了消除人们对混凝土强度的担心,也为了给以后的投标留有余地,从深圳国贸大厦第31层开始把速度控制在了3天一层。“3天一层楼”的创举迅速传遍全国,被称为“深圳速度”。
从没有报名资格到总承包的北京国贸
在北京提起“国贸”,人们都知道那是CBD的核心区域、世界500强驻华集聚地。国贸一期、二期、三期,也有着一段中国建筑业的曲折故事。
1985年的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一期项目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了国际招标。面对这一高层建筑所提出的要求,当时甚至没有一家中国建筑企业拥有报名资格。最终,总承包权被法国SAE公司拿下,80%以上的专业分包也被外国公司拿走。
当时的国贸一期工程是世界上最先进建筑技术的集中体现。复杂的建筑结构形式,先进的机电设备、控制系统、施工机械等等,中国建筑企业不仅没有,甚至连见都没见过。
中国建筑业也在抓紧学习、加快赶上。到了1996年,国贸二期国际招标,中建一局与法国SAE公司同台竞技,最终成功击败对手,成为了二期主承包商。不负众望,中建一局提前4个月实现了主体结构封顶,提前2个月交付使用。10年后,比一期高2倍多、总计80层330米高的国贸三期项目的总承包权也被中建一局一举拿下,成为北京的新地标。
如何从一名刚刚入门的“小学生”,变成能够身负重任的“大人”,是一个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周予启表示,创新是“学”出来和“练”出来的。从国贸一期到国贸三期,北京国贸高层建筑的拔地而起见证了中国建筑公司的成长,也谱写了中国建筑业不凡的发展历程。
从大自然汲取灵感的“水立方”
2008年北京奥运会,“水立方”横空出世。蓝色的建筑在阳光下仿佛水中无数个气泡堆积在一起,夜幕降临之后又如烟花般绚烂多彩。直到今天,来京的游人总喜欢三五成群地与“水立方”合影,纪念自己的北京之旅。
“水立方”是世界上第一座多面体空间钢架结构建筑,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膜结构工程。它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将存在于自然界的泡沫理论首次应用于建筑——将自然界中水泡的结构放大到长177米、宽177米、高31米的建筑尺度。
时任“水立方”项目执行经理的侯本才回忆说,“以往的施工管理,都是有标准可以依据的。‘水立方’的钢结构和膜结构却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标准,大家都不知道应该干成什么样。”
在这样的技术空白背景下,中建一局攻克了不计其数的技术难题,最终成功完成了世界第一座多面体空间钢架结构体系,同时覆盖上面积达10.44万平方米的3216个ETFE气枕膜结构,不仅成为北京的地标,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写下亮丽的一笔。
让人大开眼界的上海深坑酒店
中国建筑既能上天,也能入地。当各种摩天大厦拔地而起,中建八局反其道而行,2018年,在一个深80米、面积约5个足球场大的废弃采石坑上正式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五星级酒店——上海佘山世贸深坑酒店,造就新的“中国深度”。
从空中俯瞰,地平线上2层,地平线下16层的上海佘山世贸深坑酒店犹如悬挂在峭壁上的巨型花园,现代感十足,又与大自然完美融合。
酒店不规则的外型决定了这又是一次极为困难的挑战。为了减少施工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深坑酒店首次尝试了一些新科技。比如装在核心管路上的避震弹簧,正常的情况下能吸收90%以上的震动频率。这一建筑一共用了8000吨钢材,14000只大大小小的钢构件没有一个是重样的。
刷新首都天际线的“中国尊”
本月底,“中国尊”即将建成,再次刷新首都天际线。
高达528米、从中国传统礼器“樽”的形状中汲取灵感的北京第一高“中国尊”是中国建筑面临的新考验,不仅有着深40米的基层、7层地下室,还是世界上首个在8度抗震区建造的超500米摩天大楼,同时要考虑北京CBD复杂的路况。
有挑战就有奇迹。自开工以来,“中国尊”已创造了8项世界之最、15项全国纪录。
缔造“中国尊”奇迹的秘诀之一是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空中造楼机”,全称“超高层建筑智能化施工装备集成平台”,也被国外同行比作“建楼神器”。
中建三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琨介绍,“造楼机”不仅能够顶起3200辆小汽车,抵御14级大风;同时跨越4至5个作业楼层,可安装塔机、施工电梯、混凝土布料机、堆场等设施,每施工一个结构层,可节约工期2-3天;还是建设者的“保护神”,四周全封闭如一座移动公厂,使得工人置身其中如履平地,堪称“在工厂里造摩天大楼”。
从外国公司的分包,到如今在全球建筑市场上具有绝对领先优势;从“深圳速度”到“中国深度”,再到“中国品质”,改革开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中国建筑业也不负众望一次次缔造奇迹,推动且见证了中国城市发展。到今天,中国建筑企业已经成功走出国门,与外国企业同台竞争,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他们的身影。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