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实时·准确·聚焦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发展儿童剧需要“观念升级”

2018-09-05 09:26 | 人民网 |
我要分享

创作观念的突破已带来原创儿童剧新气象、新探索,儿童剧或将成为继儿童文学之后,当代文艺新热点、新高地,而更上层楼的迭代升级还需继续更新对儿童剧的认识
有“儿童剧奥林匹克”之称的国际儿童青少年戏剧协会艺术大会首次在中国举行,来自46个国家的艺术家在交流创作经验同时,聚焦中国当代原创儿童剧。据统计,2017年全国儿童剧演出达1.57万场,同比增长9%。仅以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为例,儿童剧演出场次持续上升,3年来共演出800场,占该场所演出场次1/3。
中国当代儿童剧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国际同行瞩目、市场数据增长,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原创力量稳步增强。原创力量增强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观念升级”。
首先,创作者对儿童的认识日趋全面和深入,带来原创儿童剧在观众年龄结构、视角以及题材上的突破。今天,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相信儿童天生具有对美的感知力,也“看到”儿童身上的社会性和文化属性,概括地说,就是不再“轻视”儿童。出于对孩子审美力的认识,近年来我们有了“小而美”的原创婴幼儿戏剧,如《哗哗哗,画!》《呼呼呼》;因为相信孩子的理解力,有了《巴黎圣母院》《泰坦尼克号》等将成年人文艺作品带进儿童剧场的尝试;出于对“哲学与幼童”这一对天然关系的新认识,有了在舞台上探讨抽象问题的《时间森林》;同样,因为开始重视儿童的社会属性,我们有了直面社会问题的《山羊不吃天堂草》——近年来原创儿童剧题材日渐丰富的背后是创作者儿童观的发展。
文化是有血脉传承的,信天游只能诞生在中国大西北,格林卡的音乐也只能诞生在俄罗斯——创作者的文化自觉带来原创儿童剧在中国风格、中国审美、中国故事上的自觉追求。《成语魔方》系列、《三个和尚》、《哪吒》、《小兵张嘎幻想曲》,从成熟的国家艺术院团到年轻的民营机构,积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征程中汲取创作原料,在舞台呈现上吸收戏曲、国画等传统美学特质,激发观众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已成为国内儿童剧界的创作共识,相应地带来儿童剧领域的“中国风”,这一点是国外优质儿童剧无法取代和企及的。
此外,当代意识的增强带来儿童剧改编剧目的升级。改编是儿童剧创作重要组成部分。神话传说、儿童文学经典、绘本故事、动漫新宠……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国外,文艺作品和产品积累了一大批为孩子们喜爱的“IP”。虽然当前改编存在着“只为快钱不问质量”等问题,但同时也出现了《鹬·蚌·鱼》等在立意上比原“IP”更胜一筹或在解读与呈现上更具现实针对性的探索。
创作观念的更新与突破,已经带来原创儿童剧的新气象、新探索,儿童戏剧或将成为继儿童文学之后,中国当代文艺新的热点和高地。与此同时,也有一些观念依然束缚着原创儿童剧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原创儿童剧的迭代升级首先离不开人们对儿童剧的重新认识。
其一,儿童剧当以儿童为中心。“儿童中心”首先意味着让儿童深度参与到创作本身,让儿童成为创意源泉、舞台艺术表现手段的源泉,而不仅仅满足于作为创作终端的剧场里的游戏互动。这方面我们或可积极借鉴国外儿童剧创作手法:艺术家常年浸泡在孩子环境中,通过持续的日常的艺术工作坊,让孩子成为创意提供者,再由艺术家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并在创意发展阶段就让作品和小观众见面,直接得到观众反馈,及时修订作品。在这方面,原创儿童剧还大有可为。
“儿童中心”还体现在对当代儿童及青少年现实生活的深刻表现上,这本就应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儿童剧领域的体现。艺术家的职责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们一些原创儿童剧所以流于概念化、说教化,流于成年人对未成年人世界“想当然”的想象上,正是因为创作者没有真正深入到未成年人的生活中去,创作者对现实问题发现得不够、倾听得不够,自然无从切中要害。真正深入到未成年人生活中的文艺作品,不仅可以引发未成年人强烈共鸣,而且可以带动社会关注。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巨大转型期,当年的留守儿童已成长为迎接打工父母返乡回潮的少年、乡村振兴热潮激发未成年人的文化自信、虚拟网络冲击现实生活、所谓精英教育下奋斗和迷茫的交织……这些都是当代中国儿童和青少年正在经历的此时与当下,有待我们的艺术家去发现、去呈现。
其次,对儿童剧社会学意义与价值的认识有待深化。儿童剧不仅仅是文艺的一部分,它同时是“育新人、兴文化”、积极介入当代实践、积极构建未来的重要媒介——从这一角度来说,不仅儿童剧从业者需要有较高准入门槛和视野开阔的跨学科背景,而且应该唤起社会共识,逐渐吸引社会最优秀的人才跨界进入儿童剧行业。上世纪30至50年代,陶行知、叶圣陶、茅盾、夏衍、冰心、贺绿汀……给孩子们提供精神滋养的是一个时代最优秀的教育家、文艺家、思想家。这一传统同样有待我们赓续传扬。
重新认识儿童剧的另一重应有之义是提高对儿童剧艺术标准的认识。优秀儿童剧不仅同样要达到“艺术性、思想性、价值取向”相统一,而且要符合相应年龄段观众群体的特点,即儿童剧评价标准不仅不因为是“儿童”剧而降低,反而只有更高、更全面。文艺作品有效地传递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离不开“艺术性”这一艺术的本体要求。增强作品艺术性,是原创儿童剧另一当务之急。
从儿童文学到儿童戏剧,加强文艺原创力,为未成年人提供丰厚精神滋养,传递正确价值导向,素来为党和政府所重视。赓续传统,立足当下,中国原创儿童剧未来可期。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