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实时·准确·聚焦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发展草学:保障食物安全、生态安全

2019-09-17 11:24 | 人民网 |
我要分享

作为从事草业科学教育和科研30年的高校教师,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后,很受鼓舞,增强了我们建设草业科学一流专业的信心和底气。
草地生态健康事关全国生态建设
草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和战略资源,其面积是耕地的3.3倍、林地的2.6倍,其中84.4%的草地分布在我国西部。草地不仅是我国草地畜牧业生产基地,养育着多民族群众和丰富的草原文化,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与天然集水区,更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因此,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事关江河下游地区、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建设。
草业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产业,通过种草养畜,实现藏粮于草,保障食物安全,发展高质量草业,既能助推现代农业,支撑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还是草原牧区、贫困边远地区科技扶贫的重要抓手。
新农科建设就是要以最新科学理念和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提升现有的涉农专业,从而实现学科建设和升级,使其能够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核,培育更强有力的人才。草业学科的发展,也当以此为根本,着力培养有宽厚基础和人文情怀,具有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草业人才。
形成完整的草业科学理论体系
我国草学学科定位于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保障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学科框架和人才培养体系。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草业科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任继周院士就提出了景观生产、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后生物生产的四个生产层的理论。之后,又进一步以四个生产层、三类因子、三个界面和系统耦合为主要内容,构建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理论,将其内涵从传统的草原学拓展到草业生态系统,形成了完整的、适应新时代的草业科学理论体系和草业科学学科框架。在此基础上,为培养能适应草原牧区、农区乃至城镇各子系统的人才培养需求,形成了草业科学人才培养体系。2011年,草业科学从畜牧学下属的二级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
培养草业创新拔尖和复合型人才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草业学科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但总体而言,力量仍明显薄弱。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涉草的高校共32家,在校专职教师约1000人,在校学生约为10000人,年均毕业人数近1000人,按照目前草学人才培养规模和速度,我国未来草业科技力量在数量和质量上与草地面积相比仍然严重不相匹配,这就急需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强、懂草业、爱草业、爱农牧区的草学复合型人才,以为草牧业发展、农牧区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在建设新农科的大背景下。发展草学学科,一要进一步提高站位,转变观念,将名不见经传的小草视作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之一,培养知草爱草、在草言草的新型人才。二要树立新农科建设思想,以“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草业科学教育质量,以特色在线课程、新形态教材建设为抓手,注重与现代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结合数字草原建设,将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三要强化国家及省部级优质科研平台和野外科学观测台站建设,在提升草业科研成果水平产出的同时,更服务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四要加强与现有草畜相关企业的科教企基地建设,完善草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延长大学人才培养链条。五要对接国家战略,深化国际交流与开放合作,提升我国草学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六要加强科普教育,针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开展开放活动和科普宣传培训,提高认识,形成草业服务于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浓厚氛围。
(作者:沈禹颖,系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副院长;张大伟,系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