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实时·准确·聚焦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古风音乐走红 用"流行味"唱出"中国风"

2018-06-06 10:35 | 人民网 |
我要分享

一边探索全新的风格,一边播撒传统的种子,当心中的种子生根发芽,受众就会自觉地由此及彼、由浅入深
一段时间以来,词曲都带有浓厚中国韵味的“古风音乐”渐渐走红。“香叶嫩芽,竹炉沸翠汤,此夜更漏犹长”,唱出了茶叶的芬芳清爽;“着笔众生相,诸色琳琅,水袖纷扬,进退自循章”,道尽京剧的程式与行当……当雅致的文字被谱成唯美的歌曲,诗词歌赋的意象,文人墨客的掌故,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人们耳边。人们发现:古风音乐给传统带来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虽说是古风,却处处有新意。从十几年前贴吧的古风填词、游戏论坛的配乐翻唱,古风音乐在产生初期就有着网络的色彩。自发创作的歌曲层出不穷,专职、兼职的“古风圈大神”不断涌现,印证着开放的音乐创作从不缺乏灵感。纵览这股潮流,无论是音频直播,还是网络大赛,音乐的呈现方式始终紧跟潮流;无论是众筹专辑,还是网络付费,新生业态助推“古风”刮得更远。而95后甚至00后的“新人”,也顺理成章地变为古风音乐的主要受众。
从线上走到线下,从虚拟世界中的ID变成现实生活里的“大咖”,古风音乐诞生之初应声寥寥,如今因何吸引无数“粉丝”?这背后,除了网络平台推波助澜、热门影视剧带动热点,优质歌曲本身才是主因。传统文化的宝藏取之不尽,诗词、戏曲、建筑无不可入词;而《论语》的人伦日用,《山海经》的神奇诡谲,在现代语言的刻画下,艰涩的文字变得可触可感,“过时”的岁月重新应时当令。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小众爱好也可大众化。
事实上,除了古风音乐,宽衣博带的古风服饰,裙袂飘飘的古风舞蹈,野菜浊酒的古风饮食,甚至弹琴对弈的古风生活,都获得了不少拥趸。或是对快节奏生活疲惫厌倦,或是被古典之美深深折服,选择古风,也是对华夏文明的归属与认同。年轻人钟爱的文化产品,绝非都是舶来品,绝非只有叛逆,古风音乐作为传统与现代的奇妙契合,恰恰证明了年轻人的文化创造力。
但“古风”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集合,内涵也需要甄别。先秦诸子是古,魏晋风骨是古,宣德红釉成化斗彩是古,八大山人桐城古文也是古,到底哪一阶段应该蔚然成“风”?其实,古风不同于古史。后者讲究准确,前者但求神似。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大历史的宏阔,还是小人物的悲欢,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想象与建构。所以,有的作品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语境,夹杂了神怪小说、玄幻游戏,甚至无病呻吟的爱情故事、堆砌辞藻的“大杂烩”时有出现。换句话说,“古风”走红,鱼目混珠的作品也就有了可乘之机,尤须受众提高鉴别力。
在琵琶古筝中加入键盘贝司,点缀几句西皮二黄后仍以流行通俗唱法为主,归根结底,古风音乐虽有古意,却是流行文化的产物。在传承的路上,相比国宝因明星演绎广为人知,文物因文创产品重焕光芒,文学艺术类非遗的古今联手、新旧转换更显不易。面对又想让人看,又怕变了味的传承困境,京剧恢复“骨子老戏”、博物馆复原编钟音乐是“复古如古”“修旧如旧”,古风音乐则是“古为今用”“貌古神新”。两种模式,实际上是两种选择:是挖掘鲜为人知的旧作,还是用全新的叙事重塑往昔?
答案并不是非此即彼。古风音乐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一边探索全新的风格,一边播撒传统的种子。当心中的种子生根发芽,对传统萌发兴趣,他们会自觉地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听完时尚的“古风”,自然会聆听古乐、古曲的本真。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