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电影工作20多年,游走过众多国际电影节,也曾经参与过不少国际合作项目,但很少有过这次创作金砖五国合拍电影《时间去哪儿了》的体验。这部由多位导演分段合作共同完成一部集锦电影,将金砖国家的名义集结于电影,赋予原本的政治和经济概念更多文化含义。 如何找到一个共通的主题完成电影化的表达?经济的发展和新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匆忙的生活节奏和新的生活方式,而过去缓慢的、人和人之间充满了交流可能性的生活方式则产生了改变。《时间去哪儿了》这个题目,就是想借助时间概念表达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人们的某种生命感受。 五国合作的复杂度超乎以往,面临语言、时差、合作方式、艺术理念等挑战。我负责了中国部分短片《逢春》的拍摄,讲述了一对生活在一座古老城市里的夫妇面对是否生“二胎”的选择故事。我把我自己以及很多中国人对时间的理解呈现了出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面对“时间”的生命态度。引用中国唐代诗人王勃的一句诗:“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它代表了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即无论时间过去多久、无论人们处于哪个年龄阶段,只要我们拥有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我们就可以改变命运、改变生活。 今年6月,影片在成都的金砖国家电影节上第一次与观众见面,我也终于有机会和其他四个国家的合作者坐在一起畅快地交流。即使此前未曾谋面,但已经有了老朋友一般的感受,沟通起来毫无障碍与隔阂。 这次创作经历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一种让我更加自信的力量。当中国电影市场不断增长,中国电影或许正在迎来“走出去”的一种全新可能性。从当年形单影只地在国际电影节展示自己的电影,到如今由我们首倡和主导完成这样一部多国合作电影,中国电影越来越走到世界的舞台中心,西方也开始接受用另外一种眼光来看待中国电影。 这也启示我们:五个国家互相携手、协同合作,提升自身电影工业的水平,为全球文化的多样性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完成的,不只是一部电影,同样也是在为全球文化的多样性生存和发展创造新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