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实时·准确·聚焦

当前位置:主页 > 记者调查 >

记者调查:芯片人才缺口40万 怎么补短板?

2018-04-26 10:05 | 未知 |
我要分享

美国商务部4月16日发布声明称,因中兴通讯公司违反与美国政府去年达成的和解协议,将对该公司执行为期7年的出口禁令。目前明确涉及的核心技术是集成电路芯片。太平洋彼岸的一则“禁令”,让国人感受到了一颗芯片的“分量”。此事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计算机方面的学者有些担忧,他们看到在对中兴事件与国家芯片的讨论中,关注技术差距的多,关注人才问题的少。而在他们看来,国产芯片的研发和应用短缺,尤其是芯片人才紧缺,更为根本的问题又是什么呢?来看记者的调查。
芯片人才缺口40万 “头重脚轻”
更让人担忧的是,我国芯片人才的不足。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6-2017)》显示,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从业人员总数不足30万人,但是按总产值计算,需要70万人,人才培养总量严重不足。是什么原因造成芯片人才缺口40万?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李浥东观察到,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普遍不愿意学习更为基础的计算机系统结构,而是对计算机应用更加上心。“高校的芯片产业人才储备堪忧。几乎所有人都在做计算机应用的东西,而不是基础的东西。”李浥东很理解计算机基础领域和应用领域之间客观存在的人才差异,“高校讲就业率,学生看市场预期”,但他认为,无论是薪资待遇还是人才总量,目前都相差太大了。如果这样的情况继续发展下去,未来3-5年,计算机底层研究就会没有人才可用。
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我们现在各所学校,不会有太多的力气去投入的话,那么十年之后,我们的人才短板还是在40万或者是50万。在这点上,如果我们不去加大投入的话,那对产业的影响是相当大。而且会是非常深远的。再捡起来就会非常之难,因为人才培养的周期实在太长了。”
芯片领域的人才短板怎么补?
目前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对计算机人才的考核大多以发表论文为主要评价标准,而相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领域,芯片研究这类试错成本非常高的领域,发表论文或者做出原创发明专利的难度明显更高,入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培养计划的机会也更少。
李浥东呼吁,计算机专业要加强基础人才的培养。大学教育不光要教用计算机的人才,而是要教体系结构,教操作系统,应该把这些教学体系发展起来,“任何一个产业,在布局上可能都需要一个很综合的考虑。做综合的一个考量。”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6-2017)》也显示,1999年到2016年,我国集成电路设计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4.91%,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依然很高。根据《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推进纲要》,产业规模到2030年将扩大5倍以上,对人才需求将成倍增长。但从目前我国高校培养集成电路人才的规模和结构来看,还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对于这一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李国杰归纳为四个字——“头重脚轻”。他谈到,人才储备与培养比较薄弱,是我国芯片半导体产业与国际顶尖水平相比仍有明显差距的一个关键因素。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体系化的建设来治根、治本。”李国杰分析,国内IT人才培养之所以存在“头重脚轻”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芯片等底层技术有较高门槛,只有“985”等顶尖院校才培养得出来;另一方面也因为国内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应加强工程师文化的培养
关于芯片人才培养机制以及未来该如何培养,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副教授张永锋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应加强工程师文化的培养。 “大家为了发论文,为了求新求异,不太重视工程,觉得工程是比较低档次的东西。而在芯片研发生产领域,工程师是决定芯片设计创新能否落地的关键因素。”
张永锋建议,参考欧美的成熟经验,建立全国统一的以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为主题的学习实践平台,提供集成电路设计EDA工具、工艺库,甚至做实验的平台。全国集成电路相关专业的学生都可以申请使用这个平台上的资源。这样从基础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且减少各个高校之间的资源重复建设。让一些成熟的集成电路工艺,在平台上分享,供学生学习。
(责任编辑:admin)
图片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