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实时·准确·聚焦

当前位置:主页 > 金融 >

未来金融监管力度趋严 双支柱调控框架仍在探索中

2017-10-20 10:35 | 人民网 |
我要分享
       10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讨论会,十九大代表、央行行长周小川,十九大代表、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十九大代表、证监会主席刘士余纷纷发言。“金融监管趋势会越来越严”、“探索双支柱调控框架”、“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成为金融监管机构对未来一系列金融政策的核心导向。
央行
双支柱调控框架仍在探索中
      “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是十九大报告中颇受市场关注的焦点。在10月19日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的讨论会上,被问及未来如何协调双支柱之间的配合,周小川介绍,央行在调控方面,首先是运用货币政策,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货币政策也有一些新的工具和方法,主要是对目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校正,工具箱也更加丰富。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调控手段,就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G20和全球金融稳定理事会以及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所提出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周小川表示,引入宏观审慎政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常规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顺周期的因素太多,经济好的时候,股票市场也好,公司盈利也多,同向推动的力量比较大。
      业内人士也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发展,影子银行体系扩张速度快于传统信贷增长,在我国主要表现为表外业务的快速增长,顺周期加杠杆、跨市场传播风险、羊群效应等现象也较为突出,将更广泛的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是大势所趋。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进一步指出,宏观审慎不是微观审慎的简单加总,而需要由专业部门站在宏观金融大局的高度来牵头进行。
      由央行来统管宏观审慎管理是国际通行惯例。周小川表示,宏观审慎的调节也是因为危机的产生使大家提高了对金融稳定的重视程度,有必要引入一些金融稳定的措施。作为宏观审慎措施之一,就是对于系统重要性机构,包括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国内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它们的标准应该有适当的提高,因为这些机构对市场的影响比较大。
       目前,央行对宏观审慎管理已从之前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制度升级到宏观审慎评估(MPA),通过指标量化以及对广义信贷、同业负债等口径调整,MPA考核日臻成熟。不过,周小川也说道,“我们已经开展了这几个方面的工作,但是确实在制度上、在规则设置上、在政策协调上还做得不够好,所以今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提出了双支柱调控框架,要让两个支柱之间配合得更好。在机构之间,包括‘一行三会’,各大金融机构之间也都希望把这个工作做得更好。同时,从全球来讲,双支柱调控框架仍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在谈到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问题时,周小川表示,汇率的浮动更加依靠于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以及人民币更多成为可自由使用货币,这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尽管过去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这个过程还没有走完,今后还会继续推进。“至于人民币波幅的扩大,并不是当前最紧要的事。”周小川表示。
      从人民币汇率稳定的角度来看,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在新的汇率形成机制下,人民币汇率对美元等货币的双边汇率,很大程度上由美元汇率波动决定,人民币汇率只是美元汇率波动的被动跟随者,人民币汇率指数(CFETS)将保持相对稳定。在加入逆周期调节因子之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克服了非对称性贬值的内在缺陷,更好地保持了人民币汇率指数的相对稳定。
银监会
今后金融监管趋势会越来越严
      金融脱实向虚是近年来监管整治的重点。郭树清在10月19日的讨论会上介绍,今年在防范金融风险、治理银行业市场乱象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定同业、理财、表外三个重点领域,其中一个考虑就是这些领域主要涉及资金空转。
       产业升级与区域金融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李虹含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中国当前的金融业附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了多数以金融业作为主业的发达国家(如新家坡、美国等),也超过了其作为发展中国家可以承受的风险水平。自金融业作为第三产业成为中国GDP重要的组成部分之后,其与实体经济之间出现了脱节的关系,这是亟待解决的命题之一。
      面对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从今年一季度开始,一场治乱象的监管风暴在金融领域开展,各监管部门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检查处罚力度,今年前9个月银监会开出的罚单已经是2016年的两倍。
       郭树清在讨论会上进一步介绍,银监会在加大监管行政处罚力度的同时,也督促商业银行开展自查,严格问责。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2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内部问责5.8万人次,保持了高压态势。可以说,银行业资金脱实向虚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不过,郭树清也指出,十九大以后还会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今后整个趋势是金融监管将会越来越严。
证监会
建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监管层不断释放积极信号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在10月19日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讨论会上,刘士余发言时表示,下一步要持续推进改革,以更大的勇气推进开放,尽早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刘士余表示,根据十九大报告,未来几年要打好防范重大风险的攻坚战,包括防范金融风险和地方债务风险。同时还要补短板,其中包括补齐资本市场的短板。对资本市场来说,未来要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攻坚战,同时不能制约补短板的进程,要对市场的优化结构做出贡献。
       实际上,在10月10日,证监会党委中心组(扩大)进行专题学习时,刘士余在讲话中就曾提到,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要有“四个坚持”。彼时,刘士余表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更要有实事求是、稳中求进的定力,这就是牢牢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方向,牢牢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牢牢坚持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使命,牢牢坚持防范风险的底线。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出现是由投资者与融资者对投融资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所决定的,在资本市场,不同的投资者与融资者有不同的规模与主体特征,存在着对资本市场金融服务的不同需求。
       “建设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是大势所趋。”中国新三板投资联盟创始人许小恒如是说,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利于满足资本市场上资金供求双方的多层次化要求。同时,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通过改善上市公司质量、满足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吸引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额度,从而降低金融风险。有利于防范和化解我国的金融风险,提高国际资本市场竞争力。
       宋清辉则进一步表示,尽早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意义重大。有利于扩大资本市场服务的覆盖面,形成统一监管框架下的多元化管理模式,以及建立集中与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模式,与国际接轨,更好地服务经济转型和金融结构的调整。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