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实时·准确·聚焦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 >

文化产业分类:六年之变透露出哪些信息

2018-05-02 10:07 | 新华网 |
我要分享

10个大类、50个中类、120个小类分别修订为9个大类、43个中类,146个小类——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对2012年版本进行修订。
文化产业分类为何要做较大幅度的调整?6年之变透露出怎样的信息?在新版本中出现的那些文化产业“新面孔”,告诉我们什么?
大修订:折射经济格局变迁和产业发展轨迹
“这次文化产业统计分类的修订非常适时也很必要,目前我国文化产业飞速发展。从全球来看,中国的文化产业不仅走在发展中国家的前列,蓬勃发展的速度也超过了发达国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研究所所长金元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统计必须跟上发展的脚步,统计分类的变化折射的是经济格局的变迁和产业发展的轨迹。
2017年6月30日,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正式颁布。“适应国民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去年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很多新的类别已经加入。文化产业分类与整个国民经济的统计分类完全同步,相应地进行调整,总体是非常积极的,适应了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新趋势。”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表示。
“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出现‘井喷’。国家‘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明确,2020年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服务室主任王佳元告诉记者。
据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高级统计师殷国俊介绍,为适应当前我国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的新形势,更好满足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规划的需要,新修订的分类类别共设置9个大类,分别是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根据活动相似性,在每个大类下设置若干中类、共计43个中类,在每个中类下设置了若干具体的活动类别、共计146个小类。
新面孔:顺应时代潮流,“互联网+”进入分类
“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观光旅游航空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文化设备”……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化产业分类新版本上,人们发现这些文化产业的“新面孔”。
腾讯研究院日前发布《中国“互联网+”指数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互联网平均每秒进入672.5G的信息,或为文本,或为图片,或为网页,或为视频,或为H5动画,或为直播,或为网游,或为小程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并发展迅猛,日益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理应把这些新业态及时纳入统计范围。”殷国俊指出。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传播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激光技术等高科技广泛运用,都影响着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方式的变化。“日益普及的宽带连接,移动手机升级,视频和音乐播放器等技术在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也将打破文化产业与电信业、计算机网络业的业务界线,加快完善文化创新体系,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形态。”王佳元分析说。
近年来,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以及数字中国、大数据战略的推进,凸显“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金元浦指出,“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其他智能文化消费设备制造”等文化新业态的建设非常重要,加入统计分类非常必要,适应互联网领域中高速发展的现实。同时,当下正是中国文化创意领域原创力集中爆发期,越来越关注原创的发展,在文化产业分类调整中也得到了体现。
新聚焦:文化产业发展将打开更大的空间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消费仅占城乡居民消费总额的10%左右,而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居民文化消费占总消费额的30%以上。这意味着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远未得到释放,我国的文化消费还处于起步阶段。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