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遍及不同院系千余门专业课,思政元素融入文理医工艺各科
一辆某国外品牌SUV驶过,路侧两个石狮子一只俯身注视,另一只则挺身伸出右爪“行礼”……1月10月上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广告系,专业课教师聂艳梅向同学们展示了这张翻拍的平面广告。她说,类似广告案例,有损国家形象、伤害民族感情、存在价值观缺陷,还不止于此,比如某国油漆品牌在中式立柱上刷清漆,为强调其漆面光滑无比,柱子上一条龙居然滑落……“一些学生以为这就是广告创意,但为什么相关厂商要公开道歉?”
高等学府,扎根大地、立德树人,最量大面广的就是从人文到理工不同学科的专业课。按传统,各科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似乎天然是“两张皮”;而今,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的进程,已经从面上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到“中国系列”这样的思政选修课程以及综合素养课程,并深入遍及不同院系的千余门专业课,覆盖了全课程体系。短短一学年内,各校专业课申报“课程思政”试点改革的数量翻了一番。
思政教育绝非只靠马院
这节广告系专业课上,聂艳梅不仅讲授了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关于传播学“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的基本见解,也引入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媒体观,强调“媒介不仅是面向社会的信息传播中介,也是引导舆论发声和走向理性化的载体”。听课的大三学生章璟说,我们参加广告比赛写策划,必须考虑创意表达是否恰当,能否适用媒介传播,“多一份使命感和责任心”。
文苑楼里,走进学院内的另一门专业课教室,《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上,中文系副主任刘畅跳出文本,一一展示上海租界的英国驻军、流离失所进城乞讨的农民、上海日华纱厂的童工等资料照片,甚至还有1928年苏联拍摄的中国纪录片,原来他正将《包身工》《骆驼祥子》等经典作品的启蒙与救亡时代背景讲深讲透。“以往作品背景常常点到为止,或留待课后自学,但事实上文学史教学也不能历史虚无主义。”
再走进同一层教室里的 《社区社会工作》 课堂,社工专业的冯猛老师正组织起5组同学,就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进行“角色扮演”,分别代表“政府、居委会、社会组织、社区骨干、普通居民”讨论分工。参照去年底市领导赴虹桥街道爱建居民区调研垃圾分类的多方机制,同学们发现一条“公式”总结得有理:党建引领+居民自治+政府治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善治,他们谋划起如何作为志愿者参与今年这一全市课题。
曾经,有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那么多高校都有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当然让马院老师来教,没有我们专业课教师什么事。”而在“教书+育人”的导向下,上海一直坚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政课程体系,其中专业课是深水区之一。事实上,一些高校率先探索专业课程德育功能,如2017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上海中医药大学张黎声教授,将志愿捐赠的遗体作为“大体老师”,将专业基础课《人体解剖学》上成了人文素质课、生命教育课。去年起,沪上所有高校全覆盖开展专业课程育人改革,每校选取2门以上专业课程开展试点。
理工科也有思政内涵
思政内涵纷纷融入专业课程,“文、理、医、工、艺”并无差别。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的创新实验室里也有“工程伦理教育”。郭辉等组成的方程式赛车教师团队,每年都带教学生设计、加工新赛车。
师生不是局限在每一个汽车配件的尺寸大小和功能特性,而是在工具理性、性能参数之外抓好“汽车配件承载队友生命安全”的责任意识,“这样车手才能感受到冰冷机器背后的温度。”令学生车队经理梁世伟最感动的,是车队出赛前一天,师生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把赛车里面、外面可能伤害车手的锋利处进行包扎处理,“不论因谁而碰撞,都要将损伤降到最低,既是保护自己也是尊重对手。”
专业课自有教学规律,“基于案例学习法”是常用教学法。“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魏则西事件终将淡出视野,但留给我们的是对尊重个体生命、强化医疗监管的深思。”在上海交大医学院对接“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同名课程上,魏则西事件、宫颈癌HPV疫苗接种、家庭医生制度推广、全面取消以药养医等,都被选入案例库。来自学校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瑞金临床医学院等40位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教学团队,各自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主角,就典型实例自主查阅资料、积极小组讨论、制作汇报讲稿,开出专业级的“翻转课堂”。全国教学名师、交医首席教师郭晓奎说,“学医育德,被动学习的留存率可能不到5%,主动学习的留存率则超过50%。”
第一课堂的专业理论,同样连着第二乃至第三课堂的专业实践。日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图书馆内,一批学校所在街道的环保志愿者专程前来看展。原来,应用艺术设计学院学子用手绘形式忠实记录了曹路镇河道整治前、中、后的变化全程。他们感受着30幅原创作品的背后,是老师带教学生历时一学期蹲守河道途经的街巷田间,速写下违建棚屋以及原本仅存的那一抹绿,清晰了解每幅画面的幕后真实,甚至在创作中不忘帮助清理河边碎石杂物。
市教卫党委、市教委统计,沪上高校深度开掘所有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现已形成以思政必修课为核心、数十门“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为骨干、500门综合素养课为支撑、1000余门专业课为辐射的“课程思政”同心圆。
研发和培训融入每门课
“要承担起思政角色,一门课当然也可以报试点,但真正融入还应整建制地在全院进行持续渗透。”二工大应用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唐纪群告诉记者,从《设计入门》 这样的基础课起,学院就将“优秀设计师”的培养要求贯穿专业教育全程,启发并带领学生在掌握技艺同时也关照社会热点问题、体验中华道德文化,“从视觉传达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这批同学在日常习作中还速写过交通大整治中的交警协管、医患关系敏感期中的医护人员。”全院50多名专任教师,也集体开出《创意·素养》专门课程现身说法,将自身创作实践与境界提升与同学们毫无保留地分享。
上海师大人文与传播学院更是整体作为“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单位,从散状的不同课程试点走向系统的各个专业试点。“其实,过去也在知识点传授之余传递育人思想,但可能比较无意识,有点朦朦胧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王元,是较早被列为院内试点课程教师之一。在她看来,经过教研教改,文管专业的思政资源和意义大有潜力可挖。例如讲授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一课时,她专门解析“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国礼“六件套”,从景泰蓝到珐琅器再到漆器,各具民族工艺特色,正如有传统捧盒就是取名“梦和天下”“和合之美”,“学生树立起文化多样性意识,这类似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共同财富,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前提。”
于是,首批覆盖全院12个专业的15门课,已逐步扩展到近200门课,涉及约4000师生。学院党委书记戴冰介绍,学院层面建立起“课程思政”研发中心,并与学校教务处协同对接,从2017级起,在顶层设计时就对专业培养方案作出相应调整,“如此一门课一门课地研发,让专业课育人也更专业”。目前,上海通过市、校两级培训体系,在市级层面研制培训方案、开发培训教材,率先对1000名专业课骨干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教师评价和课程评价的标准和机制也正将得以调适和映射——不仅知识传授到位,更应价值引导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