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年邀请媒体记者、特邀监察员全程参与4轮督查——
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精神是否持之以恒贯彻落实?扶贫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成效如何?去年12月中旬起,省委派出3个专项督查组,分别对达州等3个市(州)、省中医药管理局等3个省级部门、四川文理学院等3个省属高校和省煤炭产业发展集团等3个省属国有企业进行集中督查。3名特邀监察员、6名媒体记者作为督查组正式成员全程参与。
从2016年起,连续4轮的省委正风肃纪督查中,我省从媒体记者、特邀监察员中抽调精干力量,作为督查组正式成员,统一培训后参与督查。有观察家称,这意味着四川探索的正风肃纪“纪检监督+群众监督+媒体监督”机制已经成型并常态化。
半个多月来,督查组通过查阅资料、个别访谈、走访暗访等方式,盯着问题线索实地走访,一竿子插到底核实相关问题,进行一线督查。截至去年12月底,3个督查组陆续向被督查单位现场反馈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并将发现的问题线索及时移交给有关部门处理,督促认真整改。
督查组成员来源广泛,既有省纪委工作人员,也有来自审计、财政、国资、教育、扶贫等领域专业人员。此外,每组还配备2名媒体记者、1名特邀监察员。省纪委相关负责人说,这种人员构成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细致考量的,“定位分明,功能互补”。他解释说,纪委人员开展督查是本职工作;财政、审计人员是专业力量,能快速从账目中发现问题线索;督查对象中有国企和高校,抽调国资委、教育厅人员参加更有利于发现问题;脱贫攻坚领域是督查重点,抽调扶贫移民干部参与很有必要;媒体记者和特邀监察员属于“外援”,在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抽调媒体记者和特邀监察员直接参与督查工作,这在全国极为少见。
不打招呼,暗访单位小食堂,看有无高档酒水;不定路线,进村细查产业帮扶项目,实地查看花椒种在哪片山;不亮明身份,走进路边茶馆,听老百姓对干部作风的“麻辣评价”,约谈干部时原汁原味抛出……督查中,6名记者和3名特邀监察员“各显神通”,发现不少问题线索。对于几名“外援”的表现,省纪委相关负责人接连“点赞”:“拓宽了角度,增加了反馈渠道,实际效果好!”
在2016年1月召开的省纪委十届五次全会上,我省首次提出要探索纪检、群众和媒体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模式。当年4月,省纪委和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舆论监督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实施意见》,首次提出“探索‘纪检监督+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模式”,开全国先河。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史江教授认为,这种“开门督查”的做法很有现实意义,有助于破除纪委“神秘性”,还能让督查本身置于更多社会力量监督中,发挥更大效用。
省纪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前期探索、试点的基础上,尝试将这一模式制度化,“在专业监督的基础上,强化媒体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共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