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偿的、虚假的“产品测评”“用户手记”,正在透支网络口碑的信用。 不管是买东西还是外出就餐、旅游,越来越多的人习惯提前在网上做功课,找测评、找游记、找攻略,并追逐各种网红产品网红店,殊不知新的骗局隐藏其中。 据《工人日报》报道,很多“测评笔记”是由企业雇佣职业写手编的。叫价几十元至上千元一篇的“产品测评”“用户手记”,可以轻松地将产品推上“神坛”。据职业写手介绍,很多平台点评上都有职业买手、网络大V进行商品推荐。其中很多网红商品“写手”们压根不曾使用过。这样的“网红”商品制造模式已形成一条利益链。 自己都没用过的产品,就敢写测评,可以说是“无实物表演”了。但说实话,网络评价有水分未必值得惊讶。线下有网红店雇人排队制造火爆景象,线上有雇人写假测评也不奇怪。最近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某APP疑似刷榜拖欠水军工资,评论区出现一大堆“请尽快把刷好评的钱付一下谢谢。” 就个人经验而言,我对有些所谓的网络口碑几年前就多有怀疑。起因是一次去某地旅游,提前在某网络平台选好一家五星好评的民宿,又在另一网络平台选好一家五星好评的餐馆,结果消费体验双双令人失望。到了结账环节,那家“五星”民宿告诉我,打好评会送小礼物;那家“五星”餐馆干脆表示,打好评可以打折。当然,好评必须当面打。 我顿时明白了其五星好评是怎么来的。于是一个考验节操的两难时刻到了,给好评可挽回部分损失,不给好评只能自我感动一回。最终我可耻地选择了挽回损失。现在回想起来,我当初就是一个有偿测评员,只不过我首先是一名受害者。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江湖。网络口碑既然对消费者有巨大的影响力,有人打歪主意就在所难免:多少“客观、中立、第三方”拜倒在金主的糖衣炮弹攻势下;多少大V小V明里暗里与商家穿起一条裤子。更可怕的是,人们对这种现象日渐免疫,美其名曰“影响力变现”。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似乎每一丝影响力都是有价码的。何况,写测评也是一种内容生产,内容生产者也要吃饭。但是打广告可以,请明确注明是广告。而这些有偿测评要的却是“无广告感”。 所以消费者接触到的信息鱼龙混杂,有些是真实用户的反馈,有些是商家花钱买来的好评,有些是竞争对手花钱买的差评。其结果便是网络口碑整体开始贬值,含金量越来越低。 网络本来给了人们一个逃离广告轰炸和熟人推荐的机会,让不知名的小品牌有了逆袭的机会。但那些操纵舆论的投机分子破坏了网络陌生人之间的信任,真挺可悲的。打击虚假口碑,需要平台方意识到造假者短期是春药,长期却是毒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