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中国政府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项目为安提瓜和巴布达的灾后早期恢复工作提供了200万美元的援助,用于灾后重建和发展。图为当地居民使用中国援助的物资修缮屋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供图。
4月25日,为期3天的“‘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南南合作研讨会:中国在灾后重建领域的南南援助”在北京开幕。此次研讨会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共同举办。
研讨会上,来自孟加拉国、尼泊尔、巴基斯坦、多米尼克、安提瓜和巴布达等国家的代表分享了中方援助项目的相关情况,并围绕人道主义援助和灾后重建合作等议题展开研讨。中国政府机构、驻华外国使团以及国际组织的官员、代表和专家等百余人与会。外国与会人士表示,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中国为相关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愿意学习中国的经验,在灾后重建中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中国政府提供的资金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地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及强度不断增加。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显示,2005年到2016年,约2300万人因自然灾害流离失所。地震、海啸、风暴、洪水等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高达2500亿至3000亿美元。
2017年,中国政府通过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为实施合作伙伴,为孟加拉国、尼泊尔、巴基斯坦、多米尼克、安提瓜和巴布达等5个受灾国家的50万人提供了1700万美元的灾后复原及重建援助资金。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局局长徐浩良表示:“中国政府提供的资金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帮助受灾人群恢复生活、恢复发展,增强他们的抗灾能力。”
得益于中国的援助,在尼泊尔和孟加拉国,超过47万人得到了帐篷、急救包等救援物资;在巴基斯坦,1.8万多名儿童重返课堂;在多米尼克、安提瓜和巴布达,超过850栋住宅进行了屋顶修复……
联合国驻华系统协调员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罗世礼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10年,中国积极参与南南合作倡议,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已向超过160个国家提供过各类援助,包括知识、技术和能力建设等。
在研讨会上播放的视频中,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们因中国的帮助而再次获得美好的生活,他们用不同的语言表达着对中国的感谢之情:“谢谢中国!”
来自中国的帮助不仅是“过去时”,更是“进行时”
2017年发生的洪灾是尼泊尔过去6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之一,给尼泊尔特莱冲积平原的34个地区造成了广泛的破坏,许多人因此流离失所。尼泊尔国家重建局洪水后重建与修复项目负责人卡纳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提供了400万美元的援助资金,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我们进行了及时的响应,启动了洪涝灾害的应急管理和重建,尼泊尔的31800户家庭因此受益。”
多米尼克早期恢复部门主席约瑟夫对本报记者说,2017年飓风“玛利亚”对多米尼克造成了极大的打击,约70%的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或完全损毁,造成的损失高达13亿美元。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支持多米尼克首都600多座房屋屋顶的重建工程,并帮助重建了5家医疗中心,还有学校、大桥等设施,来自中国的帮助不仅是“过去时”,更是“进行时”。
2017年对孟加拉国来说,是极为艰难的一年,5次严重的自然灾害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苦难,特别是南亚季风洪水淹没了该国北部的洪泛平原,31个地区的700万人受灾。孟加拉国灾害管理与救助部联合秘书阿里说:“在发生洪灾之后,中国政府为我们提供及时帮助,正是由于中国的帮助,1.4万人获得了重建家园所必需的建筑材料,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饮用水、食物和药品。通过我的幻灯片大家可以看到灾区民众在领到救援物资后灿烂的笑容。”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徐浩良对本报记者说,中国的经验值得很多发展中国家借鉴。如中国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做出很多准备,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灾害发生前,要有能力应对灾害;二是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要有应急反应的能力,中国的一些应急救援培训基地是值得很多发展中国家借鉴的。同时,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地方政府和老百姓的参与也很重要。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尼泊尔代表处国别主任雷纳德·梅耶认为,在灾后重建领域,中国积累了丰富经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渴望学习中国,复制中国的成功经验,而中国也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成立就恰逢其时,未来中国不仅仅是对外援助,更多的是将成功经验与国际社会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