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实时·准确·聚焦

当前位置:主页 > 一带一路 >

专家:中国已具备打造国际金融中心条件

2017-11-30 11:35 | 人民网 |
我要分享

28日至30日,《财经》年会2018:“预测与战略”在北京举行。就金融监管方面,专家在29日的论坛上表示,中国已经具备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金融市场的发展要紧跟国家总体战略,增强国际影响力。
而对于区块链等新技术对于金融业的改变,专家分析认为,金融制度的创新落后于技术创新。另外,国际间就区块链、虚拟金融、虚拟货币的监管方面,应加强协调,防止代币资金地下流动。
金融市场发展要紧跟国家总体战略
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王永利表示,中国已经具备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金融市场的发展要紧跟国家总体战略。
他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金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货币总量、货币管理、移动支付、去现金化等已是世界前列,但包括大宗商品、利率、外汇、贵金属等,这些衍生产品的交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远远不够。
王永利认为,要发展多层级的金融交易市场,市场就必须开放,允许全球参与,但前提是要立足于中国标准,用人民币计价。“只有这样,中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才真正有可能。”王永利说。
王永利表示,金融市场的发展要紧跟国家总体战略。他认为,要从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战略高度去反思我们的金融战略、去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必须要求开放包容、规范统一的规则,而中国现在天时地利人和,已经具备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条件,各个方面要配合起来加快推进。”
“大量的交易是用人民币计价的时候,人民币国际化才能有真正的秩序。”王永利指出,“如果仅仅是对机构的股权的开放,引进一些资本投到中国来,鼓励中国的金融机构投出去,(对人民币国际化)有作用,但这个作用比起形成一个全球化的中心的交易市场不可同日而语。”
强化金融监管的穿透性至关重要
金融监管和制度创新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中国要建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不能用宏观调控代替微观主体、代替市场去配置。
“我们要的是更好的监管,而不是更严的监管。”在李扬看来,更好的监管是让市场发挥作用的监管。
李扬表示,好的监管首先需要确立监管框架,使市场主体有章可循;其次监管没有真空、也没有重叠;另外监管要立足于投资者保护,要有利于微观主体,有效展开引导资源配置的行为。对于下一步监管发展的要点,李扬认为首先是协调,补齐真空、减少重叠;第二是建立透明的制度。
王永利也指出,强化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至关重要。“要发展,必须要对风险点有非常清晰的认知和准确的把握,要亮出那个底线在哪里,绝对不允许突破底线。”
南南合作金融中心主席、银监会原副主席蔡鄂生表示,“监管本身可以防范风险,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但这不是一个根本目的,防范风险的目的还是要促进发展。”
具体到互联网金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长、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表示,互联网金融的整治非常有必要,也是及时的。他表示,监管一直护卫着创新。“目前,我们的主要矛盾是加强监管,而不是创新,创新是第二位的。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还是在全球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
中国银行前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表示,科技创新正在改变金融业的模式:大数据促进普惠金融,人工智能催生智慧金融,区块链促进立体金融形成。
李礼辉提出,区块链的底层核心技术,比如智能合约等技术,在参与方多、复杂性高的金融产品中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它可以制定规则,协同治理,避免重复,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李礼辉建议,第一,要完善大数据应用的法律法规。第二,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共享的大数据的系统。第三,应该制定常态化的数据金融的审慎监管的制度,一方面是加快数据金融制度的建设,另一方面是加快区块链金融技术标准化的工作,还有就是加强国际监管的协调,达成一些共同的制度,而且能够采取一些共通的技术,来防止代币资金的地下流动。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