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广渠门中学开办宏志班,这个班专门招收生活困难但品学兼优的高中生,开创了北京市乃至全国教育扶贫的先河。从那以后,宏志班、鸿鹄班、自立工程、助学工程、春雨工程、雏鹰基金、热心基金……不同名称、不同形式的“宏志行动”在京城广泛开展,越来越多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获得了继续学习的机会,改变了人生命运。 宏志班诞生几经周折 1995年9月1日,54名生活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走进广渠门中学宽敞明亮的教室,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始了他们梦寐以求的高中学习。他们成为第一届宏志班的学生。(1995年9月1日《北京日报》1版,《广渠门中学宏志班开学》) 宏志班的由来,与时任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委员会委员、广渠门中学校长李金海有着重要联系。 1994年,李金海在一些私立学校中发现,这些学校教室里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宿舍里可以睡上“席梦思”软床;吃的饭菜能够与高档饭馆媲美;学生穿的衣服更是时髦华贵与众不同。在学校中,他遇到这样一个场面:有位十五六岁的学生,向“大款”父亲要零花钱,张口就是3000元,并且如愿以偿。 这件事,让这位老教师的心里很不平静:这样能培养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吗?同在一片蓝天下,有人如此阔绰甚至奢侈地上学,有人却连学也上不起,这种反差也未免太大了吧? 此后,李金海不止一次地在心里打下这样的问号:“那些家庭贫困而品学兼优的孩子怎么办?那些经过教育可以成为社会动力,不经过教育可能成为社会阻力的高智商孩子怎么办?” 他下定决心,在学校经费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每年拿出10万元,办个高中“特困生班”。招收这个班学生的标准是,家庭人均月收入200元以下,中考时成绩优秀。然而,这个想法在得到学校内外多数同行和老师支持的同时,真要实施却不容易,诸如资金、师资、教室、宿舍,乃至从北京城里抠出这些穷孩子单办一个班、办学方向是否正确等问题困扰着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