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世博会湖南馆。湖南馆的特色是利用多媒体投影,在一个莫比乌斯环上展现当地特色风情。上海世博会使大众对多媒体技术产生了极大热情。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是中国第一次在海外世博会上建设独立国家馆,整体方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团队完成。 2008年,北京奥运会运动项目标准图形设计:虽然是标准图形,但吸收了中国传统象形文字的造型手法,文化特征清晰。 梦想改造家:东方卫视近年开播的一档节目,邀请专业设计师为一些特殊需求的家庭改造住宅,提升了全民对设计力量的认识和关注。 2018年,南宋御街宅院:第八届筑巢奖金奖作品,显示了中国传统的空间审美如何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展现,收获广泛好评。
中国设计40年是评价改革开放的最好注脚,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40年,那么中国的现代设计几乎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如果说中国设计是中国经济腾飞的翅膀,那么未来中国设计还要进一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设计观念已深入人心
设计是与经济紧密相联的,改革开放前的中国设计教育沿袭了工艺美术与实用美术的体系,更多地是从美化的角度来理解设计,意识上没有真正走入现代。没有开放的市场经济,设计的作用和价值,得不到充分的认识。
对比40年前后,一个较为直观的现象可以说明问题,就是“设计师”作为一种职业身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改革开放前,设计师是很少被提及的词汇,许多职业被冠以“师傅”“匠人”“裁缝”这类传统意味明显的称谓。在今天,各种门类的“设计师”称谓随处可见,包括建筑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平面设计师、服装设计师、工业设计师、交互设计师等等,不一而足。这种职业称谓的丰富性从一个侧面说明设计业发展的情况,也说明设计观念如今已深入人心,与大众生活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事情需要“找设计师”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据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统计,截至2018年10月,协会旗下的个人会员和单位会员合计2000余人(家);另据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数据,截至2018年10月,拥有超过1200多家企业会员,包括中国商飞、华为、腾讯、联想、海尔、小米等著名企业,以及近千家研发设计机构和行业推动组织。领域涵盖机械装备、轨道交通、汽车、飞机、电子通讯、互联网大数据、3D打印、智能硬件、社会服务、金融投资等30多个行业、产业。此外,根据中央美术学院许平教授调研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包括普通高校、高职高专、独立学院在内的各类高等学校中,开设设计专业的院校保持在超过2000所的高位,当年新增设计专业学生超过54万,常年在校学习设计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人数超过200万。通过这些数据,不难想象中国设计发展的现状和盛况。
体现设计发展的另一项重要指标是“设计之都”的授予。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是我国最早被授予“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2008年12月7日,深圳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第一个、全球第六个“设计之都”,也是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获得这一称号的城市。此后于2010年,上海成为我国第二个“设计之都”。2012年,北京成为我国第三个“设计之都”,此举打破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个国家只能有两个设计之都”的规定,武汉于2017年11月入选“设计之都”,成为我国第四个“设计之都”城市。如此多的城市入选“设计之都”,主要还是因为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四个城市特点各不相同,侧重的行业、辐射的范围、产生的影响也各有特色。这也从侧面说明我国设计的发展处于一种多元而丰富的状态。
设计院校开风气之先
简要回顾中国现代设计40年走过的历程,可以发现有两条线索并行发展。一条是基于传统的工艺美术体系的延续和演变;另一条线索是积极引进、学习国外的现代设计体系的经验和手段。改革开放初期,现代设计的观念首先需要在形式层面有所显现,审美意识的更新是重点。在这个时期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代表的设计专业院校开风气之先,积极开放,不仅在教育领域引领变革,而且也是重要的设计力量,参与到大量的社会实践中去,成果丰硕。许多院校所属的设计机构在今天仍然是各个领域中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如清华大学的清尚集团和广州美院的集美公司。
这个时期的设计教育,最为引人关注的就是引进了“三大构成”课程——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以此替代传统的图案课。三大构成对现代审美的普及、形式塑造发挥过重要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尽管三大构成并非设计的全部,但通过三大构成,对现代设计的认识得以逐步建立。这个现象标志着欧美国家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形式语言进入到我们的教育体系当中。在这一阶段,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是我国以公派留学形式派出了大量的专业人员去不同国家学习,这批专家学者日后都成为我国设计界的领导者。这也说明了学习国外先进设计经验与方法的重要性。
与国际设计师一起竞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设计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与国家经济、政策的开放程度密切相关,尤以允许国(境)外设计企业、设计师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承揽项目为重要标志。其中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大型商业建筑允许中外合资开发甚至外方独资开发,二是设计制度上的开放,其标志就是面向全球进行国际竞赛招标。我国第一个这样的项目便是国家大剧院,中选方案的建筑师是最近刚刚去世的法国建筑设计大师保罗•安德鲁。设计市场的开放,意味着中国设计师必须面对国际设计力量的竞争,但可喜的是,就是在这种压力下,中国设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土设计师通过与国际设计师合作、配合与竞争,在技术层面迅速地缩小了差距。同时,由于开放带来的经济繁荣,也给了中国设计师们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大量的实践机会也是设计师快速成长的环境优势,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造就了中国设计的发展。尽管此时的中国设计还未真正成熟,但2003年6月7日美国《商业周刊》的封面大主题是“亚洲设计”,小标题是“另外:中国将会主导设计吗?”,同时清华美院进入《商业周刊》全球设计院校排行榜的前30名。中国设计的快速发展,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
在开放引进的形势下,中国设计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崇洋心理占据上风,惟洋是举,盲目模仿,引起社会的广泛议论。进入21世纪,第三个阶段是纠偏,通过设计在经济发展快速成长的基础上寻找文化自信和确立文化立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这一阶段两个重要的节点事件。
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历来举办国都把奥运会作为展示本国文化的一个大舞台,因此,每届奥运会也可看作是一次设计盛会。北京奥运会从申奥开始,设计就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奥运会也是设计师的竞技场,奥运标志、吉祥物、奖牌、火炬、辅助图形、项目标志、专用服装、领奖台、场馆、官方海报等等,涉及的门类很多。除了运动员,奥运同样可以造就一批设计师成为明星。对于北京奥运而言,大到“鸟巢”、“水立方”的场馆建筑,小到“人文奥运”会徽、金镶玉奖牌,设计所传递的文化内涵,既是国内民众关心的焦点,也寄托了国际社会的期待。
世博会更是对设计的全方位展示。早期的世博会主要是对人类已有成果的展示,并借此交流信息,促进竞争。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突飞猛进,信息交流的日益便利,其原始的功能日渐弱化,代之而起的是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和一场国家综合实力展示的竞赛,世博会的目光不再是回望的,而是展示当下、甚至带有前瞻性的。上海世博会中,新媒体技术、多媒体展示手段给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有力推动了中国设计的技术升级。
以上两届盛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更是中国设计在国际舞台上的系统亮相,中国设计与国际设计最高水平接轨的目标基本实现。通过这两届盛会,中国的现代化形象也得以成功塑造,并引发很多对未来更为深入和细致的思考。
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到了当下新时代的第四阶段,中国设计在前三阶段的基础上,在局部领域逐渐形成有自身特色的设计范式,甚至取得世界领先的成绩。近年来,中国驶入了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塑造了一个应用场景十分开放的环境,涌现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华为、小米等业界翘楚。在近年来连续承办的APEC会议、G20峰会上,中国设计更是为世界展现了一个文化上高度自信的国家形象,赢得不少赞誉。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对设计自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设计意味着我们要对问题提供中国式的解决方案,要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在国际设计大赛中获得重要奖项,发出中国设计的声音。除了中国建筑师获得普利兹克奖,还有不少中国的设计师、设计团队在红点奖、IF奖、GMark、IDEA设计奖等国际知名设计大奖中收获荣誉。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在国际设计专业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体现了中国设计在业界的整体地位日益提升,中国设计已是国际设计界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