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黑色长裙,干练简洁,敬一丹带着新书《那年 那信》前天亮相上海书展,将她写书的初衷和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敬一丹说,这本新书取材自一封封家书,在她家里床底的小箱子里放了许多家人写的信,近年整理起来竟有1700余封。敬一丹根据信的内容再次“采访”家人们,核实之后写了“信中信”,便成了现在这部跨越68年时光、承载五代人痕迹的故事。父母1950年的情书,描绘了当年的年轻人是如何谈恋爱的。1972年春节,敬一丹12岁的弟弟写信,列举凭票配给的年货,半斤鸡蛋、半斤带鱼、半斤花生等等。当再度回顾这些信时,敬一丹发现,“当时我弟弟是一个小心翼翼的男孩,他生怕失去,今天有明天可能就没有了,没有安全感。”
敬一丹把书信编成书不是第一次。早在做主持人时,她的办公桌上每天有几十上百封读者来信。她因为常拆开,还被同事称为“看信最多的主持人”。1998年,敬一丹从中选登180封观众来信,并评论分析,撰写成了一本书命名为《声音》。《那年 那信》虽然形式类似又大有不同,通过一个个细节让人感受到家教家风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