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竹签卷起一缕棉花,变成自制棉签,蘸取弱碱性离子水,轻轻擦拭木雕的表面。除去了表面污垢的棉签头被细心收好,待脱水后装进透明塑封袋编好号收集起来。
这是李梓荧最近一直在做的事情,对需要修复的潮州金漆木雕进行初步清洁和记录。
今年22岁的李梓荧是广州美术学院大四的学生。她还有另一个身份——广州美术学院油画材料技法·修复研究室的修复助理,参与美术作品和潮州木雕的修复工作。
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潮州木雕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一项民间雕刻艺术,雕刻精细、玲珑剔透、层次丰富,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材质特点和保存不当等原因,民间许多潮州木雕损坏严重,亟待修复。
广州美术学院油画材料技法·修复研究室去年承接了潮州木雕的修复项目。研究室主任许炀说,最初以油画修复为主,2006年开始着手潮州木雕有关的调研与修复。木雕的修复在理念上与油画有相似之处,但在具体材料与工艺的修复中又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潮州木雕的镂空雕刻,对清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用紫外线设备检测木雕情况,对每个需要修复的细节都加以记录存档,用专业的仪器和手法对木雕进行清洁,将灰尘、碎屑和零部件分类收存,漆层复位,黏合脱落部件,加固……经过细致而繁琐的修复工作后,木雕恢复本来的面目,重现最初的光彩。
由于艺术品修复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研究室在校内外挑选了一批年轻人担任修复助理,其中许多“90后”,还有不少“95后”。
单调重复且细致繁琐的工作内容,需要的是定得下心、坐得住的人。李梓荧们为修复室增添了新的活力,也逐渐学会了在修复中磨炼意志。
“有些人知道我们在做工艺品和文物修复,第一反应都是好酷啊!实际上这个工作真的很累。”李梓荧说,潮州木雕集中修复的时候,大家加班加点,经常到晚上十点才结束。老师们的工作更加繁杂,有时候甚至加班到凌晨两三点。由于工作要求细致,经常盯得时间太长,眼睛也会很酸。
尽管嘴上说着累,但李梓荧还是经常往修复室跑,如今已经在这里做了一年多的助理。“像修复室的老师们一样,现在我看到破损的文物和艺术品,就像医生看到病人,特别心疼,想快点把它们修复好。”看到这些文物、艺术品在自己的手里重新焕发光彩,李梓荧很有成就感。
在为一件清代中期的潮州木雕除尘时,看见专用吸尘器过滤网上的金色碎屑,李梓荧有些紧张。她急忙求助资深修复师陈景茵,得到“没有关系”的答复后,才小心翼翼地将碎屑装进塑封袋保存下来。
“文物的各部分都充满信息,任何灰尘、碎片都不能放过。”这是李梓荧来修复室后学到的知识。修复室将所有的碎屑、棉花、小部件甚至是清理出来的昆虫壳都分类装好,为进一步研究保存第一手材料。
一年多的实践,李梓荧被修复这一工作深深吸引,她的努力也得到专业的认可。在修复室的推荐下,今年8月李梓荧将赴法国阿维尼翁高等艺术学院继续学习艺术品修复与保存。“希望能在这个行业深耕下去,以后做一名修复师。”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