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实时·准确·聚焦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文化类节目从火一阵到一直火

2017-11-14 16:43 | 新华网 |
我要分享


2017年春天,《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朗读者》等多档文化类节目陆续开播,火爆荧屏,不仅收视和关注度居高不下,还赢得了观众的如潮好评,许多业界专家就此得出了“文化类节目的春天已然到来”的论断。于是,各大电视台、制作方纷纷搭上这班“开往春天”的发展快车,推出《我是演说家》《汉字风云会》《儿行千里》《中餐厅》以及“中华系列”节目等作品。在数量井喷式增长的同时,文化类节目的人气也高涨不跌。网络综艺《演说家》第一阶段总播放量高达5.9亿;湖南卫视的《中餐厅》连续十一期稳坐收视冠军宝座,网络累计播放量超26亿;东方卫视的《喝彩中华》首期节目全国35城平均收视率达0.74%,电视观众达1.28亿人次,创下近三年全国戏曲文化节目收视纪录……探究近期文化类节目口碑和收视齐飞的原因,主要在于创作者在深耕传统文化资源沃土的基础上,为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转型升级,使作品质量稳步提升,迸发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创意创新对传统文化“深耕广拓”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文化类节目同质化严重的现象一直为业界所诟病。益智问答类节目《幸运52》《开心辞典》火爆荧屏后,一批形式大同小异的作品蜂拥而至;当《百家讲坛》红极一时,类似模式的“讲座类”节目又纷纷抢滩市场……相同类型题材节目的扎堆播出,不仅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也让创作陷入思维窄巷。令人欣喜的是,这一问题近两年得到了明显改善。文化类节目在题材样式的拓展、文化内涵的挖掘、制作理念的创新等方面均实现突破,逐渐步入2.0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许多优秀的核心思想和理念,比如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等,也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上古神话、经典古籍、文学作品。这些往往出现在教材书籍当中的经典文化瑰宝犹如阳春白雪,给人一种“高冷”的感觉,难免让大多以娱乐心情、释放压力、丰富业余生活为主要诉求的电视受众感到枯燥无味、晦涩难懂。为了让节目接地气、聚人气,创作者尝试运用各种新潮时尚的表达方式以及年轻人能理解的影像语言。比如东方卫视的《诗书中华》突破一般益智文化类节目固有的比拼形式,以“诗入寻常百姓家”为核心思想,注重诗文在生活中的活学活用;安徽卫视的民歌竞唱节目《耳畔中国》除了再现传统民歌的经典旋律以唤醒浸润在国人血液里的民族记忆外,还创新融入现代元素,呈现流行风格的《在银色的月光下》、摇滚唱法的《我爱你,塞北的雪》等,展示青年歌者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从大家一起学汉字、背诗词、忙听写、搞竞赛,发展到提倡阅读、关注民歌、聚焦美食、宣传家风,文化类节目还跳出以往题材重复难有新意的窠臼,不再囿于诗词歌赋的竞赛比拼,而是开辟了许多聚焦城市风光、美食、戏曲等领域的人文题材。央视财经频道的《魅力中国城》将创作视野转向城市文化,采用“文化+旅游”双管齐下的模式,深入挖掘城市的厚重内涵和独特魅力。而近日在湖南卫视热播的《中餐厅》以中国人在异国开设中餐厅的故事为框架,贯穿传播中国美食文化的线索,彰显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自信和包容。

真挚情感让节目“高而不冷”

有价值高度的节目,不仅要用新颖的形式暂时吸引观众的目光,还要让他们持续观看、积极思考、热烈讨论,感染并鼓舞人心,指引前行的方向。所以,制作者在思考如何改进节目表现形式的同时,更力图通过这种“外在”的改变实现“内在”价值的传输。《朗读者》的制作人董卿分享节目制作理念时说:“我们通过谈话把朗读者的个人生命体验建构起来。当说的人和听的人心意相通,情感达到一定饱和度的时候,文本顺势而出。嘉宾在舞台上还原成诚恳的朗读者面貌,在‘我要读’而不是‘我会读’的主动表达中,完成‘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的使命。”在综艺节目“拼明星阵容”的潮流被业界广为诟病的情况下,很多文化类节目的创作者反其道而行之,强调“平民意识”,注重作品与社会各阶层百姓的互动性。于是,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和情感、反映人民生产生活伟大实践的话题越来越多,使文化类节目更具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比如,湖南卫视的《儿行千里》利用纪实拍摄、人物采访等方法直观而生动地呈现家书及其背后蕴藏着的一段段父母儿女之间的平凡故事,展示普通人的良好家风。在北京卫视的《我是演说家》里,来自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普通人在观众面前讲述自己的生活体悟:快递员辛苦劳动之余依然不放弃梦想、军人激动地叙说着自己的使命担当、哈佛女孩用切身经历告诉我们“国强则少年强”、网络主播为“喊麦”正名……对这些“素人”多样生活态度的呈现,既可以让不同观众从中找到与自己理念相契合的内容,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又彰显了当代中国人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多种路径使优秀文化“传之有道”

互联网即时通讯、双向互动、海量存储等特点对于电视节目来说,带来的不仅是内容生产的优化升级与受众互动模式的转变,还有传播格局的扩大、传播途径的增加以及传播方式的改变。在这种传播生态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制作方为了获得更广泛的受众面和更强的受众黏性,也应与时俱进,积极调整宣传思路,通过“两微一端”宣传矩阵、网络同步直播等多种方式,实现文化类节目的影响力、传播力呈几何级数的扩大。

浙江卫视的《汉字风云会》制作了多个短视频节目“考你个字”,每条视频都有上千万次的点击转发;《喝彩中华》将“喝彩人”的才艺表现用视频形式推送到各大社交平台,很快就引起了网民的关注。很多制作方抓住了新媒体碎片化、移动化、事件化、社交化的传播特征,将诸如参演嘉宾的故事、语录、卡通形象等节目信息扩散到网络社群中去,放大其新闻价值,形成“文化现象”。

媒体融合时代,文化类节目还应学会整合大屏小屏的资源,打通线上线下任督二脉,构建全媒体互动的传播框架。《演说家》开创平台移动直播先河,节目组的大巴车在全国五个城市海选直播,选手可以随时招手上车,成功者留下,失败者下车,大大提高了大众参与度。《喝彩中华》与“天天P图”APP合作,推出“戏曲变脸”活动,上线四天获得240万转发量。这些创新方法不仅让已有的文化类节目走到大众中去,还撬动了市场对更多具有文化滋养和价值共鸣功能的优质节目的需求,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