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社交网络上的网友提问,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可以在网上买书赶紧看完然后再退掉吗?” 这则问题揭开了当下“网络购书”遭遇的新问题:部分消费者利用电商规则,买书阅读或者使用之后再恶意退书。而这种现象被网友怒批:“读书人,志不能丢。” 恶意退货 买书变 “借书” 最近,有网友在知乎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可以在网上买书赶紧看完然后再退掉吗?”收到了2371个回答,并且有高达2713458的浏览量。在回答中,很多网友都谈到自己曾经遇到过的类似事情。而在百度贴吧上,记者也注意到有类似的话题和评论。 现实中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呢?日前,记者采访到了一位曾经在读研的时候做过这种事情的消费者桌子(化名)。 据桌子说,他在读研的三年时间里有过这种故意退书的情况,但是并不多,有个三五本,“我一般是买完了以后拿去复印店复印一本,然后退给电商。” 对于书的品种,桌子说他所买完再退的书全部都是和他专业相关的外文原著。他这样做的原因在于这些书的单价比较贵,“平均200元左右”。此外,这些书没有汉译本和电子版,也是他不得不采取这种下策的理由。 退货政策易被钻漏洞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当下主流电商平台上关于图书及音像制品的退换货政策有如下规定:京东退换货时限为自实际收到商品第二日起7日内可以退货,15日内可以换货;当当则承诺在客户收到商品之日起7日内可以申请退货,15日内可以申请换货;亚马逊的图书无理由退换货时限最长,为自购买日起的30日内。 而在这一周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一般读者至少可以读完一本书。以当下比较畅销的小说《解忧杂货店》为例,该书21万字,每天读3万字一周就可读完,阅览周期在7天无理由退货时间之内。 而当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电话咨询了部分网上图书销售机构后发现,大电商自营店在退书的时候更容易,而第三方网店则相对附带了退书条件。 亚马逊自营平台的客服人员表示:“在退货时间内,也就是30天内,没有损坏,不影响图书二次销售的情况下,可以办理无理由退货。”当记者问道:“书的透明保护膜撕开了也能退货吗?”该客服人员强调:“只要不影响图书二次销售的情况下,是可以退货的。” 该平台上的第三方卖家北发图书网旗舰店客服则表示:“在7天退货期内,客户可以办理无理由退换货,但是要保证图书包装完整,并承担运费。”当记者问道:“我有本书的塑料薄膜包装已经拆了,能不能退货?”该客服人员表示这种情况无法退货,必须保证图书是收货时的样子。 当当网平台上的第三方卖家文轩网旗舰店客服则表示:“在7天退货期内,因客户个人原因造成退货,可以办理,但是要买家承担运费”。至于图书的透明保护膜是否拆开,该客服人员表示:“图书本身没有被客户损坏就可以”。 网友怒批: 有志气吗? 两位自称出版行业从业者的网友“王远成”和“徐小妖”,他们从作者写作的艰辛、图书出版发行的艰辛,通过核算成本、讲述细节向网友展示了一本书到读者手里的艰难过程。除此之外呼吁大家图书利润非常低,不要看完就退伤害出版业。 网友“刘晓阳”的观点很有代表性,“看不起书,可以去图书馆借。读书人,志不能丢”。在知乎另一类似问题的答复里,一位获得上千点赞的网友“liugougou0925”则表示:“我觉得一个真正爱书的人,是不会做这种事的。一个人要贪图这点小便宜,也太可悲了。” 网友徐小娥则表示:“不见得是穷,但一定是low。不可能有什么大出息。看了有些评论。大概是读书人被黑的最惨的一次。没钱买书,有种地方叫图书馆。还有专门租书的地方。还有大量电子书。这种人,看再多的书,都不是读书人。与其说是穷,不如说是热爱占便宜,损人利己。” 律师: 钻空子对作者、出版社和经销商不公平 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赵虎表示,这种“钻空子”的行为肯定是不合适的,对于书籍的作者、出版社、经销商来说也不公平,但因为这种行为本身不违法,最多从道德上指责一下,电商平台选择了这种售后模式,也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充分预估到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也愿意承担这种结果。 赵虎认为,虽然有一部分人会这样做,但大部分读者是不会钻这个空子的,“从好的一方面想,书籍是用来传播知识的,虽然这种行为不合理,但也算间接发挥了书籍的作用吧。” 电商: 利用大数据对恶意行为进行管控 对于图书被恶意退货的事情,记者试图联系亚马逊、京东等电商,以期得到回应。 截至记者发稿时为止,只有京东对此进行了正式回应。相关人士称:“图书品类的用户退货情况一直比较稳定,用户退回的图书大多数是在印刷过程中存在缺陷或者有破损的,这些图书我们会退回出版社处理,不会再次销售给用户,请用户放心。” 对于利用“七天无理由退货”政策进行恶意退货的行为,“我们持反对态度。为保证消费者和商家的合法权益,我们将不断完善内部的诚信风控模型,利用大数据及技术工具,识别恶意行为,对恶意行为进行管控。” 此外,该人士称“七天无理由退货”是法律赋予消费者的权利,京东将继续严格遵循这项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