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实时·准确·聚焦

当前位置:主页 > 台湾 >

两岸媒体人回首三十年

2017-11-27 11:07 | 人民网 |
我要分享

“两岸媒体在两岸开放交流30年来扮演了‘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角色,虽然中间起起伏伏,但仍累积了不少成果。”台湾《中华日报》董事长黄肇松在第三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上说。本届峰会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协办。
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总编辑、社长的黄肇松,是促成大陆记者1991年首度赴台采访的“重要推手”之一。“我们看到台湾人民并不反对两岸新闻交流,有人甚至说两位大陆记者是两只可爱的熊猫。”黄肇松讲起了幕后故事。
一张张老照片、一版版老报纸、一个个老故事……两岸百余家媒体及相关机构代表汇聚峰会,回忆30年前两岸新闻交流的破冰时刻,细数30年来两岸新闻交流的点滴经历,共话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实践。
新闻交流历经波折稳步前行
1987年,祖国大陆率先以官方发声,欢迎台湾新闻界来大陆采访交流。随后台湾《自立晚报》的李永得、徐璐成为两岸隔绝以来首次到大陆采访的台湾记者。1991年,新华社记者范丽青、中新社记者郭伟锋因采访“闽狮渔事件”,成为首次赴台采访的大陆记者,此举推动大陆记者组团于次年入台,开启了两岸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交流。
第三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的开场主题短片,将嘉宾们的思绪带回往昔。第一次双向卫星传送电视交谈,第一次大陆电视新闻向台湾连线直播,第一次海峡两岸新闻交流研讨……两岸新闻交流的数个“第一次”,跬步虽小,经年累月,却能致远。
黄肇松回忆,当时台湾新闻界很尊重大陆记者前来采访,也愿意给予协助,觉得既然两岸新闻交流开始了,就应该扩大两岸交流的管道和力道。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此后的十余年中,尽管两岸关系一度紧张,但新闻媒体交流却从未中断,历经波折考验稳步前行。在大陆积极开放态度的促进下,双方先后开放并深化了记者的驻点采访。两岸的新闻交流法规基本成形,实质交流更加深入。
2008年之后,随着两岸关系改善,新闻交流呈现出规模扩大、层次提升、合作多样的特点。媒体人之间稳定且深入的对话机制逐渐形成。2015年两岸领导人会面前夕,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应运而生。
为两岸打破封闭隔绝做贡献
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在峰会致辞中说,在两岸民间交流开启之初,两岸新闻界顺应民意,勇于破冰,率先开展采访和交流,为两岸打破封闭隔绝状态做出了重要贡献。30年来,两岸媒体在人员往来、交流互访、稿件互换、供稿供版、联合采访、合作拍片、节目落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和积极成果,在及时传播两岸资讯、增进两岸同胞相互理解、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志军说,在当前两岸关系复杂形势下,希望两岸媒体继续发挥社会公器作用,坚持勇于担当为民发声的精神,多从正面善意角度传播两岸资讯,多做聚同化异扩大共识的工作,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己任,坚决维护“九二共识”政治基础,大力倡导“两岸一家亲”,合声讲好两岸故事,积极弘扬中华文化,拉近同胞心灵距离,为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激励两岸同胞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郭伟峰分享了他1991年首度访台的经历,并称短短的12天改变了他的人生历程。台湾民众的热情善良、当地浓厚的中华文化传统、当时台湾人民的富裕生活让他印象深刻,而他感触最深的是台湾社会对大陆的不了解。
郭伟峰说,30年来,他经历了两岸新闻交流的萌芽期、杰出期、没落期和发展期,深刻感受到两岸新闻交流是两岸关系的推动力、支撑点和引擎,不可或缺。展望未来,他希望两岸媒体人共同迎接新时代的传播、构建共同的新时代的认识系统、共同推动新时代的两岸融合。
两岸媒体应携手共创未来
旺旺中时媒体集团总裁蔡绍中说,两岸30年来从民间交流到领导人会面,从对立到合作,从“互不相认”到“称兄道弟”,更加了解彼此。媒体对相互的报道有所增加,更开始合作、互开节目等,这样的热络局面,是不会再走“回头路”的。
蔡绍中说,旺旺中时在两岸之间一直扮演着重要的媒体桥梁,曾促成两岸第一对媒体联姻。旺旺中时相信,两岸好,台湾才会好,传播两岸正能量,才能够达到两岸心灵契合的目标。希望两岸媒体携手和声,为两岸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黄肇松认为,两岸新闻交流30年的历程证明,两岸之间无需外人带话、传话,要直接、公开、透明地谈;两岸媒体要进行实地的采访,做直接的沟通与资讯交流;两岸新闻交流要以30年的成果为基础,继续向前推进。
台湾“中央社”前董事长、《自立晚报》前总编辑陈国祥认为,两岸应该秉持自信,扫除新闻交流的障碍。中华民族的复兴盛事已经展露。两岸新闻工作者有必要在新闻交流上积极推进,创造两岸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回顾30年的历程,两岸融合发展是两岸新闻交流的终极目标。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