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日前发布2019年4月份失信风险警示报告。这份报告主要涉及电信网络诈骗、虚假广告、非法集资、侵犯知识产权、法院判决不执行、套路贷、不合格产品等行为。报告同时揭露47种常见诈骗手法,引起公众关注。针对最新的诈骗手段,本期主持人为广大网友支招。
问:电信网络诈骗有哪些新特点?
主持人:花样不断翻新、场景多变,近年来的电信网络诈骗新型犯罪活动不断演化和升级,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包括犯罪手段高科技化,犯罪行为集团化、国际化,赃款流动快速化,诈骗对象精准化、定向化等。其中,犯罪分子借助信息化、智能化的计算机、电话等设备,通过互联网服务器,使用任意显号软件、网络电话等技术手段,利用伪基站批量群发短信、拨电话,利用改号软件将主叫号码修改为银行、电信运营商、公安机关等机构的官方号码等。诈骗技术手段不断变化,受害人防不胜防。
问:常见的诈骗“套路”有哪些?
主持人:报告显示,老年人、在校大学生、公司财务人员、个体户等人群为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的主要受害群体。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提示信息和媒体报道,常见的诈骗手法包括:电话、QQ冒充熟人好友诈骗,冒充公检法、公司老总诈骗,利用微信假冒代购诈骗,发布虚假爱心传递诈骗,点赞诈骗,盗用公众账号诈骗,电视欠费诈骗,退款诈骗,购物退税诈骗,低价购物诈骗,办理信用卡诈骗,等等。在二维码诈骗中,犯罪分子以降价、奖励为诱饵,要求受害人扫描二维码加入会员,实则附带木马病毒。一旦扫描安装,木马就会盗取受害人的银行账号、密码等个人隐私信息。
问:如何有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主持人:大家可以多关注有关部门发布的提示信息和媒体报道的诈骗案例,提高警惕。妥善保管个人及企业信息,如在相关网站输入账号、手机号码、查询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前要谨慎核实域名真实性,不点击可疑链接,不连接来历不明的无线网络,不扫描非正规渠道获取的二维码,谨防钓鱼陷阱。加强账户安全管理,如提高银行账户安全性,给自己的账户上好“锁”,可单独设立小额独立银行账户,用于日常网上购物、消费。保管好相关复印件、睡眠卡、交易流水信息,培养良好的支付习惯。
(本期主持人李万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