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实时·准确·聚焦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提振脱贫精气神

2018-07-10 09:47 | 人民网 |
我要分享

“离开拐杖也能走路”
义旭不懒,有主意,想干事,但屡试屡败。
几年前贷款养猪,3个月时间10头母猪全部病死,猪崽也死了大半。钱没挣到,还欠了一屁股债。当头一棒,义旭没了劲头,意志消沉。
湖南省江永县葛覃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多次上门,找准了病根。先是耐心开导,让义旭重拾信心,又帮忙申请8万元贷款,办起养牛场。更重要的是,这一回,工作队请来畜牧站技术员,手把手教。防病治病、饲养管理,义旭学得精,很快成了养牛大户,眼下存栏近300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贫困群众掌握一定的知识、技术和方法,才能更好释放内生动力,真正做到“离开拐杖也能走路”。
甘肃省定西市着眼农民转移就业,结合就业需求,重点进行“定西月嫂”“岷州药农”“薯乡牛肉拉面师”等25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培训。2016年以来,河南省罗山县大力开展“职教扶贫”,除组织贫困户到县职教中心参加脱产学习外,还“送教下乡”到32个贫困村,累计培训村民3300多人。青海省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致富带头人培训,惠及1.65万人次,推动贫困群众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
“扶智也要接地气,体现精准之意。”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说,贫困群众往往基础差、底子薄,选择培训项目和脱贫技术,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急于求成,“要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制,做准做实技能培训。”
贵州省黔西县洪水镇新桥村,王道菊通过种植食用菌实现脱贫致富,前后用了近3年。
“刚进园区时,菌棒都不认识,现在除了管护园区的多个大棚,自己还承包了5个。”36岁的王道菊,如今人称“香菇嫂”。
王道菊初中毕业就下了田。土地贫瘠,只好广种薄收,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改变王道菊命运的,是“黔西县食用菌产业园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听着台上专家讲,王道菊有了创业冲动,可是一没钱二没技术。
“一口吃不成胖子,不要急,先到园区就业,脱了贫、学了技术再创业。”帮扶干部一席话,给王道菊指了路。
进入园区,王道菊先是装棒、育苗,再学管理、分拣、清洗、包装,把整个流程学了个遍。3年时间,光岗位就换了七八个,王道菊的收入也从每月1000元涨到一年10万元。
在四川,农民夜校遍地开花。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的4000多个贫困村,每村开办一所农民夜校,帮助贫困群众了解扶贫政策、掌握脱贫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传播文明新风。
怀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凭着自己的双手和汗水,走上脱贫致富大道。
(责任编辑:admin)
图片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