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实时·准确·聚焦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不患无策,只怕无心

2018-04-16 09:36 | 人民网 |
我要分享

如何把调研的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把温暖送进老百姓的心坎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讲的一句话正可作为遵循,那就是“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身入’更要‘心至’”。
“调查研究隔层纸,决策执行隔座山”,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毋庸赘述。但真正做好调研,在“要调研”的觉悟之外,更需有“会调研”的能力和“肯调研”的初心。试看调研中各种形式主义虚浮症,无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踩点式调研,还是报喜不报忧的盆景式调研,抑或调而不研、回避落实的脱节式调研,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只注重调研形式,忽视了为谁调研、为何调研的初心根本。调研偏离初心,便会如“井中葫芦”“水中浮萍”,表面上花哨好看,实际上凌空蹈虚,难堪一用。不患无策,只怕无心,调查研究“身入”之外,尤其需要在“心至”上投入精力。
调研“心至”,首先是耐心。调研不是一锤子买卖,往往需要反复走访、长期关注,保持一股“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习近平同志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是他的基层联系点。他先后多次到下姜村调研,到群众家里面对面听取意见,从群众生产生活的一桩桩“小事”抓起,帮扶群众致富奔小康。即使离开浙江后,他依旧不忘叮嘱当地干部抓好项目落实。在他的悉心关怀下,下姜村这个昔日的贫困村走上了富裕快车道。反观一些干部所谓的调研,阵势大,投入多,大呼隆,不仅调研结果不尽如人意,在老百姓眼里也留下了形式主义的阴影。
调研“心至”,其次是细心。当年毛泽东同志在苏区开展调研,既在区乡政府召开座谈会,更深入贫雇农、烈军属和干部家中一对一地聊,从选举到生活,从公债到合作社,大小事情样样问全、问细。无论是哪家豆腐做得好、哪家水酒酿得香,还是每家每户吃盐多少、价格几何,他都仔细了解、如数家珍。靠着细致入微的调研,毛泽东找到了启动农村革命的钥匙。处处留心皆学问,“蹲下去看蚂蚁”,就能跳过粗疏抓到细节,透过表象看到本质。
调研“心至”,还需要虚心。调研的过程就是向群众学习的过程,也是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摆正自己的位置,真心诚意拜群众为师,对做好调研尤其重要。万里同志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时,经常一部小车、三两个人,说走就走、随时可停,直接到村入户,找干部探究农村“突围”问题,向群众讨教摆脱贫困的法子。短短三四个月时间,他便把大部分地区都跑遍了,摸清了实情,为后来安徽打响农村改革第一炮打下了根基。老老实实向群众学习,用群众的智慧丰富头脑和心灵,工作起来才能无往而不胜。
一位作家去基层采访后感慨,如果脚上只带着汽车尾气,下到田间地头随便看看,再进村里吃一顿农家乐,这样走马观花一看,不可能写出贴近百姓生活的作品。对领导干部而言,调研是否“心至”,反映的是落实党的政策的能力和水平,体现的是践行为民宗旨的意识和境界。努力在“心至”上下功夫,实现从“落地听声”到“落地生根”的转变,一定可以在调查研究中收获实效、收获民心。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图片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