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实时·准确·聚焦

当前位置:主页 > 军事 >

科技强军 铸造医学防护坚固盾牌

2018-05-15 10:29 | 人民网 |
我要分享

针对现有防护药物体系,研发配备系列现场救援装备,逐步实现成果装备化、集成化、信息化;一批新型防护训练模拟器材配发部队,助力实战化训练;推出的流感防治药物磷酸奥司他韦已占据国内近80%的市场份额,使我国具备了应对大规模流感的自主防控能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药物研究所组建60年来,成绩斐然。
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头顶无数荣耀却鲜为人知。每当在国家应急救援和重大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就是这个小单位,发挥着“一招制胜”的作用,赢得防护尖兵、防疫铁军的美名。
60年来,该所以“姓军为战、强国为民”为已任,为国家和军队铸起一座坚不可摧的医学防护盾牌。所里先后走出7名两院院士,拥有1个国际组织指定“双资质”实验室,7个国家和军队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科技成果奖190余项,取得新药证书74个、专利授权500余项,先后有一个研究室被授予荣誉称号,5个团队荣立集体一等功、二等功,14人次荣立一等功、二等功。
姓军为战,他们矢志铸盾
因战而生,为战而研。
翻看研究所历史,有这样一段记录:建所之初,连台像样的仪器都没有,只有几个手提秤、破闹钟和瓶瓶罐罐。一无经验可循,二无设备可用,怎么办?
白天加油干,晚上加班干,发现困难就攻关。面对技术封锁,科研人员从公开文献中寻找蛛丝马迹;缺乏实验器材,自己设计,晚上师徒一起加班,做出特种通风橱、液体自动分流装置、熔沸点测定器等器械。
凭着这份坚定和执着,仅用一年光景,这些科研人员推出了初步防治措施等成果,实现我军医学防护零的突破。
组织药效评价离不开动物实验,由于科研条件有限,这群戴着眼镜、手拿试管的知识分子不得不到外地养狗、训狗。一开始不是被狗咬,就是被狗追。冬去春来,科学家成了“饲养能手”“驯犬专家”。
实施有效防护和治疗,关键在药物。为寻找药源,他们上高山、下海岛,甚至深入无人区,使防护药物有了广泛的筛选基础。所长苏瑞斌告诉记者,研制特效药物时,筛选化合物是关键一环,流程复杂,耗时费力。有一种叫“六六六”粉的药物,据说试验666次才成功,一时成为科学美谈。然而在这里,为找到一个靶标化合物,有的筛选次数竟然过万。
历史将记住这一辉煌时刻:那年,以该所40多项尖端科研成果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项目获得我国医药卫生领域首个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医学防护盾牌。
济世为民,他们勇于担当
2004年H5N1禽流感疫情频发,我国尚无自主生产的抗流感特效药。紧急接洽外国制药公司,得到的答复却是:4年后才能供货。
事关13亿人口的公共卫生安全,等不及、慢不得!关键时刻拿出关键药品,责无旁贷,时不我待!
在“卡脖子”的危急时刻,这个研究所自主研制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军科奥韦”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全部临床前工作,一举建成年产能200万人份生产线……
2009年,当H1N1再次袭来时,李松研究员领衔的团队又一次创造奇迹:提高药品产能30倍,仅用135天就完成2600万人份的国家储备任务,为国家节约采购经费57亿元。
“护佑人民健康是我们必须肩负的责任。”感悟到科研工作的价值所在,团队的青年人不再纠结个人名利得失。随后几年,他们又为儿童流感患者专门研发了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而帕拉米韦注射液的成功研制,更是改变了全球流感重症患者无药可医的困境。
手中有药,心中不慌。从胶囊、颗粒剂到注射液,从世界首创工艺到建成全球最大产能生产线,我国现已成为全球抗流感药物最为丰富、临床治疗保障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具备了应对任何规模流感的自主防控能力,摆脱了关键时刻防控药品买不到、买不起、买不足的困境。
在国家禁毒斗争领域,这个研究所同样功勋卓著。
毒品成瘾快、戒断难、复吸率高,其有关神经生物学机制及防治药物的研究一直是世界性难题。研究员李锦盯上了这个医学研究的“冷门”,一干就是20年。经过多年刻苦攻关,好消息不断传来:李锦被聘为我国首个戒毒领域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他的课题组研究发现了新的阿片功能调节系统,并首次证明此系统对阿片成瘾和复吸具有明确抑制作用;与地方企业合作研发的防阿片复吸中药新药——断金戒毒胶囊具有理想的脱毒、防复吸作用,且自身不成瘾,近期获得国家临床批件……
该研究所在抑郁症的防治上也拿出了沉甸甸的科研成果。他们研发的巴戟天寡糖胶囊是中国唯一一个获准上市的中药五类抗抑郁药物。与国外药品相比,不仅见效快、药效好,而且副作用轻微,兼具改善认知、增加免疫和抗创伤后应激障碍作用。
前后18年的时间,以罗质璞、崔承彬、赵毅民、李云峰、张有志等为代表的两代人接力攻关,中间的波折不待言说。
“让你做,你就做!”每每回想起导师罗质璞教授这句不容辩解的名言,李云峰都不禁唏嘘。“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研制出国家急需的抗丝虫病新药益群生、抗结核病新药异胭肼,到针对口腔疾病、有机磷农药中毒、糖尿病研制的华素片、盐酸戊乙奎醚、太罗……在聚焦军事课题研究的前提下,我们在军民通用研究领域稳健发力,瞄准影响公共卫生安全和百姓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开展课题攻关,系列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所长苏瑞斌一脸自豪地告诉记者。
厚积薄发勇担当,强国为民再加速。近年来,结合国家赋予的重大专项任务,该所新药研发步入快车道。阿姆西汀及片剂等15个新药品种接连进入临床,抗流感、抗超级细菌等4个药品获得新药证书。
淡泊素心,他们以身为盾
脚下是灰白色的爆炸废墟,两旁是扭曲变形的集装箱,爆炸声和污染物在持续扩散……2015年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发生后,研究所专家王永安带头进入爆炸核心区,这样的壮举在该所屡见不鲜。
有一年,该所担负某应急药品生产任务。该药品生产过程危险,而派驻药厂的焦克芳、谢云德毅然承担起全部生产任务。徒手把一桶桶原料投入反应釜中,24小时轮流值班……40多天后,累到尿血的他们按时把合格的药品交付部队。
危难面前无畏,事业面前才能无悔。
研究所成立初期,为了尽快研制出可靠的防护药品,科研人员不惜以身试药。据统计,参加试服试注试用的志愿者累计达3000多人次,最高服用剂量为临床应用的8倍,最终研发了一批全新结构的特效防护药物。
现在,科研条件改善了,大家再也不需要“以身试毒”。但这种牺牲奉献的精神却传承下来,被一批批科研人员躬身践行。为了节省时间更高效地工作,许多人养成了半天不喝水、走路小跑的习惯;有的人由于长期高负荷工作,再加上药物试剂的侵害,皮肤大片过敏,却没有一天停止工作;有的胃液反流无法坐下来,就用废旧纸箱垫高办公桌,每天站着工作十几个小时……
院士张学敏告诉记者,他们从事的医学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医学、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团队攻关、集体作业是显著特征。科研人员有的从事病理学、常规生化指标检测等基础性工作,有的从事特殊制剂储存保管、实验动物饲养等保障性工作,默默无闻地付出了很多辛勤汗水,报送成果时署不上名,立功受奖时排不上号,还有的成果因保密需要不能公开,相关论文不能发表,个人成就永远无法为世人知晓。但他们甘愿把智慧、心血和汗水奉献给伟大的事业,一生无怨无悔。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该研究所墙上写着醒目的所训: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念,忠诚事业、忠于职守的责任意识,诚实守信、诚恳待人的处事原则,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的人生态度,严谨细致、求真求新的科研作风,积极协作、主动配合的团队精神。
这朴实无华的6条所训,生动诠释着一代代科研人员的精神境界,深度折射出军科人的价值追求。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