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气象万千。
回望2017,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中国军队积极开展国际军事交流合作,承担同大国地位相称的责任,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一幅幅中国军队走向世界的壮丽画卷呈现眼前。
从国际维和到舰机出访、从联演联训联赛到人道主义救援……回望2017,走出国门的中国军人在国际舞台上留下精彩印记,赢得世界点赞。
从即日起,本报推出“难忘2017·中国军队海外身影”系列报道,重温一年来中国军人在海外的动人故事。
“护卫对象处于危险中,我们必须马上营救。”中国第3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一连连长曹升文的话音未落,一阵重机枪的扫射声划破夜空。
这是今年3月12日发生在南苏丹边境城镇耶伊的一幕。当天,中国第3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12名官兵上演了一场生死营救,从战火中成功救出7名联合国民事人员,曹升文正是参加救援的勇士之一。
今年3月8日,中国第3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奉命派出75名官兵,护送7名联合国民事人员前往耶伊调查安全形势。
“将联合国民事人员护送到耶伊城内的旅馆后,我们便开始在预定地点建立临时行动基地。12日晚饭后,情况不对劲儿了。”据中国第3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军事组副组长陈文回忆,当地时间21时30分左右,南苏丹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突然在耶伊爆发激烈冲突,7名联合国民事人员居住的旅馆正处于交火中心,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危急关头,步兵营12名维和官兵挺身而出,搭乘两台步战车向交火区挺进。
“当时,子弹就在头顶嗖嗖乱飞。”驾驶员郭磊回忆说,“从临时行动基地到旅馆大约有1公里,距离虽然不远,一路上却惊心动魄。”
夜幕下,救援车队在炮火硝烟中艰难前行。行到距旅馆约100米处时,救援车队突然被10余名持枪武装人员拦住了去路。
“我们每耽搁一秒,联合国民事人员的危险就增加一分。”陈文与曹升文不顾个人安危,迅速下车与武装人员交涉。
当时,这些武装人员怒目圆睁、杀气腾腾。与打红了眼的武装分子面对面交流,风险可想而知,尤其在晚上,视线不好,双方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误判,引发交火。
5秒、10秒、30秒……时间像凝固了一样。
“说实话,当时我们已经做好盖着国旗回国的准备了。”经过陈文、曹升文约40分钟的反复交涉,武装人员同意放行,救援车队抵达旅馆大院。
看见救援官兵,7名联合国民事人员终于松了口气。在官兵的护卫下,他们快速登车。
车队准备返回时,一群武装人员突然围了上来。他们不仅要求车队停在原地,还将枪口指向救援官兵。
“当时,这群武装分子情绪激动,情况十分危急。”千钧一发之际,陈文、曹升文依据联合国维和部队交战规则,指挥官兵枪口相向,在向武装人员展示强大火力的同时,积极与他们沟通,表明我方意图。
经过反复沟通谈判,车队最终被放行。
“谢谢你们救了我们的命。”下车后,7名联合国民事人员拉着中国维和官兵的手,连声表达谢意。
维和,战火中的大国担当
刘化迪
“子弹就在头顶嗖嗖乱飞”——战争、战乱、战火,莫非这是影视剧中虚拟的场景?今天,当我们安享和平环境、点亮人生梦想时,是否还能想到,有这样一群人,正身处真正的战火硝烟!
他们,是承担大国责任、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国维和军人。
就在此时此刻,他们正在马里、苏丹、南苏丹、黎巴嫩、刚果(金)等维和任务区,执行巡逻警戒、安全护卫、扫雷排爆、医疗救护等任务;他们正在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西撒哈拉等任务区履行隔离冲突、监督停火等维和使命;他们与爆炸相伴、与袭击相邻,经历血与火的考验,为当地民众托起了和平的希望。
10月16日,驻苏丹达尔富尔维和人员遇袭;10月27日,维和人员在马里基达尔地区遇袭;12月8日,刚果(金)的维和人员遇袭……
这些不时见诸媒体的零星新闻,人们或不曾留意,或匆匆一阅。但在这些地区,有我们正在执行任务的2500余名战友,他们,是留在2017年无数长镜头中最勇毅的身影。
和平,是人类文明进步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千百年来世界各国人民的不懈追求。然而,放眼当今世界,战争与危险在一些地方依然令人无比担忧地存在着,提示着人们,人类真正实现持久和平的道路依然漫长。
“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请记住联合国对中国维和行动的高度赞誉。也请记住那些在异国他乡保护平民、制止冲突、维护和平的中国军人。因为,他们身上体现的正是战火中的大国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