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时代,兵员素质提升呼唤科学施训,信息化装备要求科学育人。海军东海舰队某训练基地——
科学带兵,“水兵摇篮”里变化多
“这里没有大海,但大海的每一朵浪花在这里汇聚;这里没有军舰,但军舰的每一块钢板在这里锻造……”
这是写在东海舰队某训练基地营门口的标语。每年,东海舰队的新兵都会来此新训,淬火成钢,再走上舰船,走向大洋。
入营一个多月后,站在这幅标语前,大学生新兵刘百岩觉得自己身上有了点“钢”的成色。
当初,刘百岩的训练成绩在新兵营垫底。前不久,新兵营组织“新兵向前冲”闯关竞赛,他的训练成绩排名第三。按照规则,他当选班里的训练小教员,并具备了参评营训练标兵的资格。
刘百岩的蜕变不是个例。近年来,大学生新兵比例逐年增加,今年,该基地新兵中大学生士兵占比高达68.5%。如何帮助这些学历高、思想活的新战友系好军旅“第一粒扣子”?该基地推行科学的管理、训练和心理培育,使之成为催化高学历兵员向高素质军人转变的关键之举。
新训中,实战化训练实行科目按周推进、内容逐项过关、质量滚动发展,这种类似竞技闯关的训练法,让常玩网络游戏的刘百岩充满了热情。
除此之外,数据分析、模拟舰员、心理行为测试等更多的科学手段也运用到新兵的管理教育中。这些创新做法及其在新兵身上产生的“化学反应”,成为这座“水兵摇篮”里的一道道亮丽风景。
新兵每人一本成长手册——
用数据给空白军旅绘张最美蓝图
刚入新兵营,奚梦磊就领到一份《新兵训练成长手册》,记录新训期间个人资料、自我分析、日常行为规范、理论学习、实作训练等10个部分的资料信息。
“现代企业大都采用员工培养方案,学校里老师就给我们介绍过这样的例子。”大学学管理专业的奚梦磊没想到这样的科学管理理念已走进了军营。
“这个手册只是构建新兵能力素质模型的一个环节,目的就是精准化培育,为下一步新兵岗位分配、个人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依据。”基地主任周强国介绍,能力素质模型包括新兵主体、测评软件、考核题库、成长手册等4个部分,将能力素质指标转变为可见、可测的行为特征。
“结合手册里的内容,我们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论证,由此制订针对性的教育训练方案,并紧贴训练进程,更新内容和数据。”奚梦磊新兵连的指导员卢养超介绍。
卢养超办公桌上,还放着一摞问卷。这些问卷依据行为描述命题,设计了理论考试、问卷调查、实作考核、心理检测4种题型,共有29套题库,每套题库分为个人自测、战友互测和组织评定3类。
新兵入营后,营里组织理论考试,测验显性能力,开展问卷调查、心理检测,衡量隐性素质;中期组织问卷调查,综合反映新兵现实表现;后期则组织新兵队列动作、军事体能、反恐防暴等9项技能实作,评判新兵能力水平。
卢养超拿出奚梦磊的问卷结果。入伍以来,奚梦磊的成长变化有目共睹。
最初,他的心理检测结果表明性格较为内向,不善于表达和与人交流。对此,专业心理咨询师为他制订了个性化心理服务,带兵骨干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帮扶措施,指定其他战友与他结成互助对子,互帮互教共同进步。很快,奚梦磊消除了对新环境的紧张和畏惧,训练积极性大幅提高。
为更广泛地发挥数据分析作用,该基地搭建了网络平台,配齐数据采集设备,创设数字化测评条件,制订个性化训练方案,通过分段分批测验,动态记录新兵成长轨迹,及时调整训练培养方案。
“这为新兵更好地与舰艇工作岗位对接提供了更科学精细的支撑。”一名带兵骨干认为,这些数据模型能为新兵的空白军旅绘出最美蓝图。
入营即上模拟化舰艇——
走向深蓝的梦想从兵之初起航
初入海军新兵营,许杰锋处处觉得新鲜:每幢楼前摆着舰艇舷梯,宿舍楼前操场也被粉刷成甲板样式,值更台设置在“甲板”上,救生圈悬挂在外墙、走廊,船用平衡仪、战斗组织系统图和战斗人员编组等舰用标识非常醒目。
随后,他被班长孟帅领到了模拟的“温州舰”,住进了“兵舱”。
应该说,许杰锋对军营并不陌生。2014年9月,还是一名大三学生的许杰锋参军入伍,到陆军某部服役了两年。退伍返校,今年刚一毕业,从小就有上舰艇、闯大洋梦想的徐杰锋选择了再次入伍当海军。
在这个新兵营,日常集合、部署工作全部由哨音信号改为舰艇铃音,日常上下楼梯、过楼道全部靠右行进。耳濡目染之中,徐杰锋很快找到了当水兵的感觉:“海味生活已经开始,我们从这里就开始一步一步走向大海……”
两年来,该基地全面推行“一营一舰”管理模式,一个新兵营作为一艘舰艇,按照舰艇部队要求设置,让新兵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由“新兵”到“舰员”的转变。
徐杰锋所在的营被命名为“温州舰”,新兵床铺上喷印着敲击信号、战位标志和战斗号码,根据房间功能功用不同,张贴着“险”“闭”“令”“警”等标识。虽然没有第一时间登上真正的舰艇,徐杰锋心里还是十分兴奋。
舰艇部署化管理不仅仅是称呼和氛围上的转变,更深层次的是要让新兵按照舰艇生活规范作风养成。为此,该基地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尝试,把训练科目融入战斗部署,把管理工作融入日常部署,定期组织部署化训练和部门操练,强化新兵舰艇意识,固化人员行为规范……
“通过这几个月的新兵训练,将来我会很快适应战舰上的生活。”徐杰锋对未来满怀憧憬。
新训骨干共享带兵日记——
点滴关爱浇铸海上劲旅“合格钢板”
当上副班长,佩戴着“纪律标兵”的胸牌,上海交通大学在读研究生、新兵张光明精神抖擞。
“刚入营时,我可是个‘刺儿头’。”谈及入伍以来的经历,张光明毫不讳言。在大学学习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张光明喜爱军舰,当初填入伍志愿时,他毫不犹豫选择了海军。可军营与校园环境的巨大反差,却让他一时很难适应。
“不适应是正常的,我们一起努力。”困难时刻,区队长贾旭向他靠了过来。区队长的理解、宽容和手把手帮带,很快让张光明重新振作起来。这一转变过程被贾旭详细记录在了《带兵日记》里。
作为基地的带兵骨干,多年来,贾旭一直坚持写带兵日记,把常见的思想疏导、训练伤预防以及训练方法总结等都记录下来。
如今,这样的《带兵日记》已在基地全体新训骨干中推广和规范。结合大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基地定期梳理总结并汇编成册,帮助带兵骨干共享好经验好做法。他们还在队务会、骨干会议等场合,组织大家交流带兵心得、拓宽带兵思路。
在这样的交流中,今年,该基地几名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女干部组成心理服务小分队,成为大家熟悉的“知心姐姐”。针对新兵成长的环境和性格特点,“知心姐姐”们下连队、进操场,见缝插针地开展心理服务,疏解新战士在训练管理中的心理压力,很受欢迎。
前不久,新兵营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讨论交流会。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品味基地营门的那段话,大学生新兵周福强声情并茂地说:“每一滴雨水都需要合理引导才能百川归海,每一块矿石都需要科学锻造才能百炼成钢,经过新兵营淬炼磨砺,走出营门的我,一定能成为祖国海上劲旅的一块过硬钢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