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这一重要论述,为我军实战化训练进一步明确了方向。现代战争,首战可能就是夜战。夜战不是要不要打、愿不愿打的问题,而是不容回避、必须面对、务打必胜的迫切课题。
“太阳是我们的,月亮是中国人的!”昔日朝鲜战场上,美军曾发出这样的叹息。夜战是我军的传统优势,无论是抗日战争中的“夜袭阳明堡机场”,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奇袭白虎团”,我军多支部队一再收获“夜老虎”的威名。
几十年过去了,“月亮”还是属于我们的吗?今天,站在信息化的星空下,面对世界新军事革命大潮,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军传统的夜训模式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一位军事专家疾呼:这是一场夺取月亮的战争!
夜战夜战,关键在战。谁夺取了今天的夜战制胜权,谁就能赢得未来战争的主动权。特别是在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断深入,我军编制体制、战斗编组和武器装备都在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如何乘势而上重振“夜老虎”雄风?近日,记者踏访第79集团军各个夜训场发现,部队夜训正在发生新变化,特别是翻阅一篇篇组训教练员手记,更是“内有乾坤”,他们的思考和探索,给人颇多启示。
都说夜训不能总上一年级,可改革之年却必须上好一年级——
练硬新编制下的“金手指”,方能形成“铁拳头”
过去,都说夜训不能年年都上一年级;可今年,却必须要想法上好一年级。为啥?基层不牢地动山摇。改革之年,兵种、人员和装备重新编组,开局起步阶段打牢训练基础尤为重要,尤其是夜战夜训更容易弱训、偏训、漏训。
——某合成旅合成一营火力连连长岳中宇
夜黑如墨,冷风嗖嗖。某合成旅综合演练场,一场红蓝实兵对抗演习激战正酣。
红方工兵前出开辟通路,防空兵掩护打击“敌”临空武装直升机……几声巨响后,红方第一梯队沿着撕开的口子,即将推进至蓝方阵地前沿,意外却出现了:第二梯队突然“哑火”,并没有乘势而进。
“到嘴的鸭子为啥说飞就飞了?”演习复盘,大家把矛头都指向第二梯队,埋怨其动作迟缓、冲击不力。而担负第二梯队的合成一营火力连连长岳中宇则一肚子苦水:改革后连队由原机枪连、炮兵连、迫炮排等组合而成,官兵来自大大小小七八个单位,以前很多人手中的家伙什儿是相对老旧的牵引火炮,现在则是某新型火箭炮和反坦克导弹,专业训练大多刚刚起步,熟练驾驭新装备还需要一段时间。
“合成营不是简单的兵种聚会,合成演练更不等于分类打靶。”窥斑见豹,该旅领导深切感到,人员、装备重组后,夯实训练根基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经过艰辛的锤打锻造,战斗力“锋刃”才能真正显现。为此,旅党委明确要求,合成营夜间训练要从战术协同、整体防护、综合保障等6种能力练起,先把夜战夜训的“基本功”练扎实,进而达到攥指成拳的体系作战效果。
“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和国家安全需求,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 10月下旬,该旅组织官兵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照着报告中的具体要求在夜训场上严格展开复补训。针对连队重组后在夜战夜训中暴露出的短板弱项,他们按照课目内容的难易程度、动作技能的结构组成,量化分配理论与操作、基础与应用、分练与合练的训练时间、落实标准,一步一动夯实夜训课目基础,采取学理论、看示范、练编组等方式,重新回炉学习各兵种在夜战夜训中的经验战法,严防各专业基础训练出现弱训、偏训、漏训,扎实提高连队夜战能力。
练硬新编制下的“金手指”,方能形成“铁拳头”。又一次夜间战斗刚刚打响,由装甲兵、步兵、炮兵、防空兵等10余个兵种编组而成的红方合成营,就对蓝方阵地发起猛烈冲击。
“131高地发现敌后方指挥所,请求火力打击。”消息传来,岳连长指挥全连迅猛出击,各火力单元喷吐火舌,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直奔目标而去……
新体制释能,指挥员必须先行一步——
加速新编制下夜战能力生成,必须抓住指挥员这一关键
打仗打将。未来联合作战,战场观的悄然变脸,要求各级指挥员必须时刻正视观念差、聚力求解能力差。提升新体制下的夜战能力,要求指挥员的“眼睛”必须最明亮、“触觉”必须更灵敏,以己之“眼明心亮”,照亮变幻莫测的夜战场。
——某合成旅合成三营营长徐向丰
“防空火力建立空中掩护走廊!”“对敌实施强电磁干扰!”……
深秋时节,一场实兵对抗演练在子夜时分悄然打响。面对数倍于己之“敌”,红方指挥员、合成三营营长徐向丰运筹帷幄,灵活指挥,带领全营左冲右突,逐渐占据上风。待“敌”疲惫之际,徐营长瞅准时机,集中火力给“敌”致命一击!
“今天的游刃有余,起点是昨天的蹩手蹩脚!”硝烟散尽,回味自己这段时间的淬火磨砺,徐营长脱口而出。
徐营长为何会有这样的感慨?这还要从合成营组建之初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一件尴尬事说起。
几个月前,一场合成营夜间对抗演练进行到紧要关头,步坦向纵深冲击受阻。得知情况后,担任红方指挥员的徐营长迅速召唤炮火打击。谁料,炮弹刚刚“出膛”,导演部就判定红方人员大量战损——炮弹打到了自己人。
“怎么回事?”演练结束,徐营长质问缘由,配属的榴炮连连长张伟明一脸委屈:“我们按照给定的指示目标,计算射击诸元,并没有错啊!”原来,徐营长呼唤火力时机不符合炮兵射击安全界要求,己方人员与目标距离小于安全距离,导致火力支援过程中误伤了自己的部队。
问来问去,问题竟然出在自己身上。羞愧之余,徐营长明白:“新体制下,夜战呼唤更多的‘兵种通’!”以往全营只有3个兵种,夜间“摆兵布阵”比较得心应手。变成合成营后,一场演练有地上跑的、天上飞的,重装的、轻型的,有人的、无人的,夜间各兵种间协同难度陡增。这就要求各级指挥员必须掌握多兵种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合成指挥能力。
“新体制下合成营夜战不可能‘一合就成’,必须打破系统壁垒,弥合兵种‘缝隙’,把指挥员训练作为重点突出出来。”他们果断打破专业壁垒和兵种界限,要求合成营指挥员必须熟练掌握所属兵器的技战术性能,加强合同战术、军兵种和新型作战力量运用等内容的学习,提高筹划和组织作战能力。
“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和保障力量,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对于我们指挥员来说,如果拿不到素质合成的‘资格证’,建设新型作战力量就是一句空谈,更没有调兵遣将的指挥权。”徐营长介绍,今年旅里在夜训中连续组织岗位互换、专业互学、人员互补培训,内容涉及到步兵、坦克、榴炮、工兵、防化、电子、侦察等诸多专业,让他们这些以往只懂一个专业的“直筒子”,正在变成能够灵活统筹多兵种的“多面手”。
夜战场无法绝对透明,“新昼夜差”层出不穷——
打赢明天的夜战,警惕今天的“夜盲症”
高科技侦察装备撕破了夜幕的天然伪装,暗夜条件下的态势感知、装备操作等传统夜战难点已得到有效克服。但装备性能、协同能力等环节上的“新昼夜差”的影响却越来越凸显。只有不断创新夜战训法和招法,才能拉近与对手的差距。
——某合成旅炮兵营营长闵庆瑞
前不久,某合成旅夜间红蓝对抗演练中,红方主攻分队利用新型夜视器材,克服一个个夜暗带来的不利因素,比预期提前21分钟到达前沿阵地。正当主攻分队准备大举进攻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时,炮兵营却“冒了泡”——
担任火力支援任务的他们完成阵地布置后发起第一轮急袭,结果让所有人都傻了眼:营里众多“神炮手”一个个竟都“剃了光头”。
原来,问题出在荧光棒瞄准点上。白天进行射击,瞄准点往往选择在较远处的固定地物上。而夜间能见度差,只能通过荧光棒设置瞄准点,且距离要足够远。按照战术原则,营阵地勘察组将阵地选择在了前后都有树林的两个高地之间。若是白天,这个阵地无疑是最佳位置。但夜幕降临后,由于树林遮挡,瞄准点的距离无法满足要求,最终导致射击精度打了折扣。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次,问题出在了炮兵观察所。演练进入实弹射击评估阶段时,目标为“敌”碉堡,观察所计算好诸元后,营长闵庆瑞向炮阵地下了一道试射口令。谁料,一声巨响后,器材手罗小刚报告:“未捕捉到炸点。”随后几次射击,同样的情况多次出现。
咋回事?大家很快找到了原因。在白天,器材手捕捉炸点,往往通过爆烟显示,持续时间较长。但在夜间,炸点显示仅凭短暂的火光,无法进行镜外观察,加上器材的视角受限,很容易捕捉不到炸点。
“‘透明夜战场’是相对的,不可能绝对透明!”盘点近年来夜视器材的快速发展,闵庆瑞告诉记者,信息化武器装备不断削弱夜暗对作战行动的影响,官兵们很容易产生昼夜已经没多大差别,夜训没啥练头的错觉。从上述战例可以看出,原来的昼夜差模糊了,仍有新的“昼夜差”在影响作战效能。
对抗结束,炮兵营营部的帐篷里热闹了起来。“建议增加观察所观察器材数量,增大器材视角,确保炸点捕捉及时”“夜间转移阵地过程中容易受阻,建议以连为单位转移”“夜间炮阵地必须结合瞄准点设置等因素进行选择……”复盘讨论中,多项新训法、新战法悄然出炉。
天色渐亮,望着这片重归宁静的旷野,闵庆瑞长舒一口气:虽然这次演习没有“出彩”,但夜间非理想气象条件下,多种武器的实战应用和作战效能得到了充分检验,新的“夜盲症”正在“治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