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实时·准确·聚焦

当前位置:主页 > 记者调查 >

“苹果滞销”,谁在制造“悲情”?

2018-05-11 10:16 | 未知 |
我要分享

所谓的公益行动,并非真的公益,通过一张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营销的整个过程:果农将苹果卖给当地苹果购销商,购销商找到电商形成合作,通过拍悲情视频,偷梁换柱盖公章等方式,然后产生了营销效果,最终谁来埋单?自然是消费者了。那么应该怎样来看待这种所谓的公益营销,它又会带来哪些危害,来听一听专家的分析。
“农产品滞销” 谁在制造“悲情”?
其实,在这里我们详细剖析的临猗苹果滞销事件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在不少地方都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而且因此受到伤害的还不仅仅是消费者。
进入2018年,农产品滞销,仍频频进入公众视线。一提到滞销,恐怕不少人记得:三年前,因为价格低、收购少,造成不少农民牛奶滞销,不得不含泪倒牛奶、杀奶牛。
记者:每天要倒多少
奶农:每家每户要倒一千多斤。
奶农:有的到了5毛钱一斤,价格比矿泉水还低。
奶农:怀孕的牛,卖了杀了,一杀就杀两头牛,人家都不愿意,心疼得很。
滞销、滞销总是滞销,信息闭塞、天气原因、扎堆上市,种种原因,造成一个结果——“价格跳水”,或者就算“垃圾价”也还是无人买。
如今,自从有了“互联网+”,电商平台开始扮演“救市”角色。但是,一旦连上“互联网”,有的人却动起歪脑筋。
记者:那你当时为什么就是没有说明喂猪的那个梨是坏掉的?
村民:心里也很着急,后来说替广大农户做做宣传。
这是2014年11月,《河南南召晚秋黄梨销售难,果农忍痛喂猪》这一消息在网络流传,但爱心人士赶到南召却发现:和这次山西临猗“苹果滞销”套路一样,也是夸大事实的假消息!
河南濮阳客商 刘湘军:我准备拉十吨。
记者:收购到十吨了吗?
濮阳黄梨收购商: 没有。
记者再次在某电商平台搜索“滞销大爷”,结果多达数十种商品,产地、品种各有不同,大多带有“义务助农”、“帮帮我们”等标题。就像我们“买家秀”总是和“卖家秀”相去甚远一样,互联网,因其“虚拟”、“隐蔽”、真假难辨,却被某些人借用为“透支同情心”的工具。
抛开道德考量,农产品出现滞销时,是不是借电商平台就“一电就灵”解决问题呢?
前年5月,“广东徐闻菠萝”滞销事件,某网店以29.9十斤包邮,发起助农义卖,1天卖出60万斤。然而,大量用户收到了变质菠萝。一件“能量”的义举,结果三败俱伤:农民没有挣钱、背上骂名;商家费力又赔本;消费者这边,差评退款满天
陈如约:这次活动太鲁莽了,我们都觉得很可惜,一家店被关了倒闭了,但是作为农民来讲也很惨,一亩地亏4000元,如果种100亩就亏40万,真的没有谁是得益方的。
“悲情”营销换不来真情和长久利益
在这里,我们真的要提醒商家,靠悲情绑架公众爱心的行为永远换不来真情,公众号不是利用公众的号,不正当营销手段带不来长久的利益,最终只能有害正常的市场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最终没有赢家。
(责任编辑:admin)
图片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