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近日发布公告称,决定对国融证券采取限制债券自营业务6个月、暂停资产管理产品备案一年的行政监管措施。
2018年底收监管“占满屏幕”超长罚单,今年2月3位高管及中层收证监会警示函,近日又因债券业务违规被“通报批评”,多项重要业务受限影响盈利和分类评级……这家来自内蒙古的券商,可谓是“易陷风波体质”。
证监会近日发布公告称,决定对国融证券采取限制债券自营业务6个月、暂停资产管理产品备案一年的行政监管措施。
国融证券方面表示:“《决定书》列示的问题系证监会2018年在公司现场检查过程中所提出。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公司高度重视并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整改,整改情况已向监管部门进行了书面报告。存量资管产品申赎及ABS备案不受影响。”
风控不力受重罚
“国融证券经常‘掉链子’,但这次出了这么大的问题,还是挺让人咋舌的。”东部一位券商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证监会认为,国融证券债券交易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风险控制流于形式,存在风控系统中大量预警信息未处理、风控数据与交易系统数据不一致等情况;二是经营管理混乱,人员隔离、岗位隔离、业务隔离要求没有落实,如资产管理二部与负责投顾的财富管理二部人员混合办公,债券交易人员离职信息未及时更新等;三是业务管控缺失,如对公司投顾产品“邻水融富1号”从公司资管产品“日鑫多利”买入债券、公司投顾产品“邻水融富1号”向公司投顾产品“聚垚融富2号”卖出债券缺乏有效监控等。
证监会表示,按照《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第七十条的规定,决定对国融证券采取限制债券自营业务6个月(已持有存量债券可以卖出,不得新增买入,为防范流动性风险而从事的必要债券交易除外)、暂停资产管理产品备案一年(为接续存量产品所投资的未到期资产而新发行产品除外)的行政监管措施。
此外,国融证券资产管理事业部总经理陈冬涛收到证监会出具的警示函;同时,王晨昱作为国融证券资产管理事业部的分管副总经理,两年内不得担任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或者债券业务相关职务。
早在今年2月14日,国融证券的总经理张智河、合规总监柳萌和固收事业部门负责人李涛,同样收到了证监会警示函。
分类评级影响较大
“限制债券自营业务6个月、暂停资产管理产品备案一年,这对一家券商的人员流动影响非常大。如果人员持续离开,业务也出现断流,从这个层面来说,几乎是把公司推到悬崖边上了。”某中型券商自营业务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国融证券年报显示,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8.64亿元,同比增长5.06%;净利润1212.67万元,同比下降81.07%。其中,债券自营业务和资管业务属于公司重点业务板块。在2016年至2018年的证券公司分类评级中,国融证券分别被评为BBB类、BB类和B类。
“营收依赖受限业务的券商,相当于业务生命线受损,这对券商分类评级影响也不小。对净利润影响程度估计在30%-40%左右,还要看其他业务情况如何,如果是大体均衡发展的,那就相当于1/3的业务都没了。”上述自营业务人士认为。
从排名来看,国融证券基本上处于行业下游。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末,在98家证券公司中,国融证券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为125.32亿元和37.08亿元,分别排名第75位和第81位。
此外,国融证券的融资融券业务问题也不少。从国融证券提供股票质押融资数据来看,该公司已被卷入中弘股份、欧浦智网、飞马国际等多只股票质押违约的诉讼中,上述三只股票的股票质押融出本金合计高达5.34亿元。
一度谋求上市
这几年对国融证券来说,一直处在收罚单、做整改的循环路上。
2018年12月,内蒙古证监局曾对国融证券进行过一轮合规整改,开出一张超长罚单,几乎“占满屏幕”。监管层认为,该券商存在三大方面问题,分别是未及时报告有关事项、内部控制不健全、合规风控不到位,同时还违反了多项管理条例。
在2016年增资扩股事项审批期间,国融证券控股股东长安投资集团与5家入股企业签订了股份回购的对赌协议,由长安投资集团法定代表人、国融证券董事长侯守法签字确认。但国融证券未将该事项报告证监局。
对赌协议的背后,国融证券一度积极谋求上市。根据内蒙古证监局披露的信息,2016年12月,国融证券完成注册资本变更,注册资本金由14.56亿元变更为17.83亿元。2017年2月27日,国融证券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已与中信建投证券签订辅导协议,并于2017年2月20日到内蒙古证监局进行IPO辅导备案。
彼时,在业内人士看来,拟上市券商出现对赌协议,较为少见。“一般来说,国资的券商不会有这种协议。”某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或许是民营系控股券商,这方面合规意识依然有待提升。”
然而,在收到内蒙古证监局整改通知后,国融证券方面回应媒体称,公司IPO辅导协议已经终止。在卷入频繁整改、债券违约等系列负面消息后,国融证券的IPO之路似乎更显得遥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