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即将结束,回首今年的IPO市场,既有堰塞湖的消解,又有科创板和注册制的渐行渐近;既有A股过会新速度,又有港股IPO市场的喧嚣与热闹。
一路行来,2018年的IPO市场到底有哪些大事值得被铭记?
1
过会率创五年新低
IPO过会率低,是业内人士从2018年初热议到年尾的话题。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20日,今年共有182家企业上会,其中109家企业成功过会,过会率为59.89%,这一数据创下了近五年的新低。在12个月中,1月份的单月过会率最低,为40%。
Wind显示,2014年共125家企业上会,109家企业过会,过会率为87.2%;2015年共282家企业上会,251家企业过会,过会率为89.01%;2016年共275家企业上会,247家企业过会,过会率为89.82%;2017年共479家企业上会,380家企业过会,过会率为79.33%。
有不少市场人士表示,这表明证监会IPO审核更严格,将严把资本市场准入关、防止“病从口入”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中,为A股资本市场生态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富士康速度
继1月过会率低开之后,2月因为一家巨无霸企业的入场,IPO市场再显新趋势。
2月1日,富士康递交招股说明书,6个工作日后,证监会予以公示并同步反馈审核意见,5个工作日后,即春节后首个工作日,证监会公布更新后的招股书,又过了7个工作日,证监会宣布3月8日富士康上会。从递交申报材料到上会,富士康仅耗时22个工作日,基本与月平均工作天数持平,可谓是“1个月拿下IPO”。
富士康闪电过会的背后是独角兽们的狂奔。
2月28日晚间,包括本报在内的媒体纷纷报道,证监会发行部对相关券商作出指导,包括生物科技、云计算在内的4个行业中,如果有“独角兽”企业客户,立即向发行部报告,符合相关规定者可以实行即报即审,不用排队,两三个月就能审完。
政策随后进一步升级。3月30日,国办发〔2018〕21号文件发布,文件指出发行CDR的试点企业应当来自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这7大行业,且设立了2000亿、200亿、30亿等财务指标。随后,相应细则陆续出台。
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当属小米集团。
6月7日,小米向证监会提交了《公开发行存托凭证招股说明书》申请。6月14日,证监会向小米出具反馈意见,随后小米更新了披露内容。原本的上会日期定在6月19日,遗憾的是,小米集团最终没有以发行CDR的方式登陆A股。
3
同股不同权
不过,小米没有在A股上市,却在港股创造了一个记录,它成为港交所首家以同股不同权形式上市的公司。
2013年,阿里巴巴一度拟于港交所上市,因为一直坚持同股不同权架构被港交所拒绝,最终远走美股。
2018年4月24日,港交所发布IPO新规,允许双重股权结构公司上市。新规则自4月30日起正式生效。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港交所25年来意义最为重大的上市制度改革,港股资本市场将会以更加开放的怀抱来迎接创新型公司。
在新规生效后的第3天,小米集团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7月9日,小米集团正式登陆港交所。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曾公开表示,港交所2018年的头等大事就是完成上市改革,保持香港作为全球首选集资市场的优势地位。随着4月份新上市制度的推出,香港资本市场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新时代,香港资本市场将更加与时俱进、更具竞争力,这一重大改革将让香港成为孕育创新公司的摇篮。
随着港交所的新规生效以及小米成功上市,后续美团等明星公司也选择以同股不同权架构赴港上市。
4
撤单潮一阵阵
与此同时,A股IPO市场也是处于变革之中,既对富士康等符合要求的IPO企业加快审核,又对不优质的企业说“不”。
3月,IPO大检查启动。与以往抽查不同的是,此次检查项目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连续三年净利润不超过1亿元。彼时有投行人士对媒体称“连续三年净利合计不过亿的都要撤”。
3月以来,IPO撤单数量显增。1月份共12家企业终止审查,2月份有17家,3月份,这一数量达到79家,超过前述两个月之和。随后,A股市场新增IPO申报企业的数量开始大幅下降。
以2018年上半年为例,共148家企业撤回IPO申请,2017年同期撤回数量仅为53家,且2017年全年撤回数量仅为146家。截至12月20日,今年共有195家企业撤回了IPO申请。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曾向记者表示,因为2018年证监会对IPO企业从严审核,从而引发(不够自信的)企业加速撤回IPO申请。另外,当时政策规定企业IPO被否后,3年之内不能借壳上市,企业主动撤回IPO申请,先行尝试借壳,就多了一种上市路径。
5
堰塞湖快速消解
一方面IPO企业撤单变多,一方面IPO审核加速,自然而然,堰塞湖现象明显好转。
第十七届发审委上任前一周,即截至2017年10月12日,中国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共计585家,其中,已过会41家,未过会544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490家,中止审查企业54家。
截至2018年12月20日,中国证监会受理首发及发行存托凭证企业278家,其中已过会35家,未过会243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234家,中止审查企业9家。从去年换届时排队企业接近600家,到如今不到300家,IPO堰塞湖已然实现了事实上的化解。
在财经评论员郭施亮看来,IPO堰塞湖问题获得解决,是资本市场加快市场化步伐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A股市场加快与海外成熟市场接轨的重要体现。A股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市场化步伐不断加快以及相应配套条件的逐渐完善,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6
赴港上市热
时间走到下半年,7月12日,港交所热闹非凡,一共8家公司(齐屹科技、映客、弘阳地产、天立教育、人和科技、恒伟集团控股、指尖悦动、英恒科技)同时在9∶30敲钟,场地内摆了四面锣,两家公司共享一面锣,这正是2018年港股热的一个写照。
今年以来,一大批知名的中国企业成功实现上市,登陆资本市场,包括小米、美团点评、映客、齐家网、51信用卡、宝宝树、同城艺龙、中国铁塔、海底捞等知名企业选择取道港股。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14年-2018年分别有127家、143家、150家、201家、353家企业提交了港股上市的申请,2018年的数量远超前几年(2018年数据统计截至12月20日)。
对此,有港股研究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香港是注册制,只要业务被投资人认可,即可根据营收大小决定是上主板或是创业板,公司在港股上市几乎没有障碍,甚至亏损都能上。“与A股相比,从利润要求、解禁限制、股东结构、上市会计准则方面看,企业在港交所上市更加快捷宽松;与美股上市相比,在中国香港地区设立办公室,进行法律、财务对接更加方便有效,没有太多文化隔阂”。
此外,港交所在今年还发布新规,符合条件的生物科技公司即使尚未盈利仍可以赴港上市。生物科技公司申报IPO的热情也随之高涨,近期披露招股书的基石药业是第12家借政策东风赴港IPO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目前,歌礼生物、华领医药、信达生物这3家公司已成功上市。
一位证券业人士表示,企业扎堆赴港上市的根本原因是宏观环境问题。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金融去杠杆政策,从去年就开始的紧缩银根一直持续到现在。互联网企业,尤其依赖融资和烧钱,从内地的银行和一级市场均难以融到钱。市场越不好,投资人就越不愿续期,不愿意等,因此,赴港IPO成为了他们自认为最好的、最有效的选择。
7
科创板与注册制
堰塞湖消解后的A股IPO审核逐渐步入常态化。
接近年底,科创板即将设立的重磅消息吹皱了IPO市场的一池春水。在11月初于上海召开的首届进博会上,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消息传来。
随即,上交所有关负责人向媒体表示,这次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对于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科创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上交所发挥市场功能,弥补制度短板,增强包容性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突破口和实现路径。
上交所明确,科创板是独立于现有主板市场的新设板块,并在该板块内进行注册制试点。
目前,上交所正在证监会的指导下,紧锣密鼓地研究制订科创板和注册制试点方案。
11月14日,在上交所与上海浦东新区政府共建的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揭牌仪式上,上交所发行上市部总经理魏刚曾透露,科创板“争取在明年上半年见到成效”。
当前,市场各方均对科创板进行了快速响应,市场情绪高涨。
地方政府已开始“排查家底”,为之后的科创板开板输送新鲜血液。近日,上海市经信委发布了《关于征集推荐上交所科创板企业名单的通知》,为做好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准备工作,请各有关部门及单位,按照相关要求,梳理推荐拟挂牌上交所科创板的优质企业名单。
除了上海,还有一些地区也开始征集辖区内的科创板后备企业,包括安徽、江苏、浙江、湖北等地。近日,浙江省创投协会发文,要求协会的会员单位在投资的企业中,推荐拟挂牌科创板的优质企业。目前,浙江省创投协会已收到100多家拟申报科创板的企业名单推荐。
投资有道的A股上市公司也纷纷“报喜”,展示旗下的潜力股。
在关键的上市条件上,市场众说纷纭,近期,官方的表态则清晰地指明了方向。
上交所副总经理刘绍统回应称,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应该结合科创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增强发行上市制度的包容性,支持拥有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比较高、属于高新技术产业或者战略新兴产业,并且达到一定条件的科创企业上市。
刘绍统称,从注册制来看,这次试点注册制应该学习借鉴国际资本市场注册制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形成比较明确的上市标准和时间预期,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科创板渐行渐近,未来充满想象。可以确定的是,2019年随着科创板的正式落地,A股IPO市场又将迎来一波新的热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