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得数据显示,截至7月25日,港股市场7月股票回购金额已达到104.16亿港元,已经超过了此前2009年11月创下的历史纪录。虽然整个7月还剩余几个交易日,但是7月整月的回购金额刷新港股历史上最高单月回购金额纪录已无悬念。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数据显示回购潮总是出现在港股大市走牛之前。市场分析人士称,公司大规模回购,不仅因为公司认为当下股价被大幅低估,还表示公司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且有充裕的现金流。目前港股仍处估值洼地,且有企业盈利的支撑,因此资金回购或显示港股后市可能出现上行趋势。
可选消费行业回购力度大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冲高回落,由年内高点至今跌幅逾13.63%,随着指数的大幅下挫,个股股价也较高点有较大幅度的下挫。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市场成交量近期出现萎缩,资金交易情绪转淡,但是公司股票回购金额却出现直线上升。万得统计数据显示,今年6月港股市场共有58家公司回购股票,回购额为29.09亿港元,在港股历史单月回购金额中处于高位;而7月截至25日,港股市场有66家公司回购股票,回购额直接达到了104.16亿港元,已经超过了2009年11月港股单月回购金额的最高历史纪录100.63亿港元。
具体来看,按照Wind行业划分,7月回购的66家公司中,可选消费(20家)占30%、信息技术(14家)占21%、工业(10家)占15%;此外房地产(8家)、材料(6家)、金融(3家)、医疗保健(2家)紧随其后;能源、公用事业和电信服务各仅1家公司回购。
在回购金额方面,可选消费行业回购额稳居首位,高达49.27亿港元;房地产行业位居第二,回购额44.47亿港元;金融业位列第三,回购额为6.11亿港元。
就单家公司来看,回购额位居前五的公司分别为红星美凯龙45.81亿港元;中国恒大31.03亿港元;世茂房地产11.31亿港元;中国金融发展5.99亿港元;中国宏桥2.24亿港元。而在收购额度前十的公司中,可选消费占到2家,房地产占3家,占比最大。
回顾历史数据可以看到,港股市场历史上有过四轮大幅回购潮。第一轮是在2007年股灾之后的2008年,全年回购金额达到175亿港币。第二轮回购潮是在2011年的3月至12月,阶段回购额共98亿港元,规模较第一轮回购潮有所缩小。第三轮回购潮在2013年的3至7月,回购金融共计69亿港元。第四轮回购潮,是在2015年的7月至2016年3月,回购额达到275亿港元,可以说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回购频发或预示牛市来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至7月,港股上市公司股票回购金额共计185.69亿港元,其中各月分别为4.63亿、4.24亿、9.40亿、14.64亿、17.21亿、29.09亿和104.16亿港元,回购金额出现了明显的日益走高趋势,显示港股历史上第五轮回购潮已经拉开了帷幕。分析人士称,由于港股市场的总市值扩大,加上港股通资金的加入,当下港股公司回购额度出现放大合情合理。
总结历史上前几次的回购潮,还是有一些共性存在的。首先,出现回购潮之后,港股市场都出现了明显的上涨。2008年回购潮后接下来10个月恒指涨幅达到63%;2011年回购潮后,2012年前4个月恒指涨幅14%;2013年回购潮后,当年下半年恒指累计涨幅也达14%;第四轮回购潮规模最大,此后恒指直接刷新了历史新高,去年至今年初的这一波港股涨势中,恒指在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涨幅高达73.85%。
其次,此前的几轮回购潮都发生在港股市场下跌的过程中,似乎是在为牛市行情蓄势,一旦牛市行情开启,回购潮就会戛然而止。第三,上述回购潮都不是单月独立出现的,都是长期的,涉及行业广泛且大规模的股票回购。
7月的单月历史新高,是否是此轮回购潮的顶点,目前似乎还不能确定。但是市场普遍预期港股市场估值已经到达历史低位,且企业盈利预期向好给予市场基本面上的支撑。同时,企业大幅集中回购,似乎也侧面证明资金对底部的确认和对未来走势的信心。
市场分析人士表示,公司集中回购自家股份,不仅表示公司认为自家股价被市场低估,逢低回购是一种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而且证明公司看好自身未来的经营与发展,通过增持自身股票来表明这种信心。此外,大笔回购至少证明公司现金流充裕。而对于单家公司而言,这些都是给市场带来信心的正面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