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小米和歌礼生物宣布登陆港股之后,芯控股国际有限公司(下称:芯控股)也于近日提交了招股说明书,欲登陆港交所主板。虽然不如小米知名,但是在缺“芯”时期,芯控股登陆港股恰如其时。
芯控股采取的仍是红筹模式,上市主体系于开曼群岛注册的有限公司,其经营实体主要位于香港和内地。
在港股上市前,芯控股有两大股东,一个是持股9%的WYCL公司,由创始人何勇全资持有,注册于英属维尔京群岛,另一个持股91%的股东SEIL公司同样注册于英属维尔京群岛,由新加坡上市公司SMPL全资持有,何勇持有SMPL公司2.74%的股份。
芯控股全资持有注册于英属维尔京群岛的Xin Capital公司,Xin Capital则全资持有新晔香港,新晔香港是芯控股旗下经营实体成立时间最早的公司,成立于2001年,且在经营实体体系中处于最终控股地位,具体来看,新晔香港旗下控股5家香港公司和5家内地公司。
截至2017年12月31日,芯控股拥有586名员工,超过86%的员工来自内地公司,从职能看,销售人员占比最多,为35.32%,其次是营运人员,占比为20.82%。
从芯控股的名字看,似乎与因中兴事件而被大众所关注的芯片行业密不可分,而从人员职能分布来看,并未见生产人员的身影。那么芯控股的商业模式究竟是什么样的?
依赖独家授权
据招股书,芯控股的产品组合包括仿真IC、数字IC、射频╱无线IC、存储器、光电子组件及各种无源组件(如连接器、振荡器、电阻器及电容器)。芯控股直接与总部位于美国或欧洲的全球著名IC(集成电路)公司合作,这些公司已向芯控股授出在中国地区分销及销售其产品的分销权,芯控股从而得以向客户提供各种电子组件。
从此可知,芯控股没有生产人员似乎就顺理成章了。
从本质上说,分销是贸易模式的一种,分销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们熟知的代理商。
哪怕分销的是科技含量高、且全球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芯控股的毛利率也并不喜人。
2015-2017年,芯控股的毛利率分别为7.8%、7%、6.5%,一方面均未突破8%,另一方面,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从《国际金融报》“IPO日报·星榜”栏目选取优质新股的指标来看,芯控股毛利率远未达到40%,从这个角度看,该细分行业并非理想的“蓝海”。
另外,芯控股在风险提示第一条进行了警示。2015-2017年,芯控股于各年度向其五大供货商作出的采购额分别约占采购总额的95.8%、93.9%及92.7%,而芯控股于各年度向最大供货商作出的采购额分别约占采购总额的65.4%、53.2%及53.2%。倘与该等主要供货商订立的分销协议遭终止、中断或以对其不利的任何方式修订或无法重续,则芯控股可能无法提供客户所要求的各供货商的产品。
满足A股“隐形红线”
从资产规模看,芯控股体量并不大。
2015-2017年,芯控股的总资产分别约为2.84亿港元、344亿港元、4.46港元,换算成人民币,2017年总资产约为人民币3.6亿元。
从营业状况看,2015-2017年芯控股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51.67亿港元、66.86亿港元、81.2亿港元,对应的归母净利润则为5.17亿港元、8亿港元、8.2亿港元。
虽然港股实行注册制,但港股并非没有财务门槛,在港股主板上市的企业,必须满足三大测试中的任意一个:
第一是盈利测试,要求3年税后盈利大于等于5000万港元,并对每年盈利要求进行了细化,也就是首2年税后盈利3000万港元,近1年税后盈利2000万港元。
第二就是市值/收入测试,要求企业市值大于等于40亿港元,同时最近1年收入大于等于 5亿港元。
第三则是市值/收入测试/现金流量测试,要求市值大于等于20亿港元;并且最近1年收入大于等于5亿港元;以及前3年累计现金流入大于等于1亿港元。
芯控股满足上述要求,而以芯控股的营收和净利规模,芯控股还满足A股有关IPO审核的“隐形红线”:3年净利润高于1.5亿元,最近1年净利润高于80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