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要求银行理财产品不得承诺保本,而披着“保本”外衣的结构性存款成了银行发力的重点。但是,结构性存款井喷之下也暗藏违规操作,部分银行将结构性存款通过设置“假结构”变相“高息揽储”。近日市场就传言,部分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已被地方监管部门叫停。
近期落地的资管新规明确要求,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意在打破“刚性兑付”,这意味着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将“寿终正寝”。而结构性存款成了银行保本理财的替代品之一。
走访发现,虽然银行保本理财产品依然有售,但是多家银行均在网点或者通过公众号加大力度推销结构性存款产品,当问起保本理财,不少理财经理均首推结构性理财产品。
而今年以来,结构性存款规模在去年明显增长的基础上呈爆发式增长。据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达8.8万亿元,一季度新增1.84万亿元。而2017年全年新增规模仅为1.8万亿元。
结构性存款,从定义上来看是指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将投资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商品价格、信用、指数及其他金融类或非金融类标的物挂钩的金融产品,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更高收益的业务产品。
增长的背后或是违规操作
结构性存款属于银行的表内业务,分有保本和不保本两种,利率通常在4%-4.7%之间,记者了解到,银行在上报结构性存款时通常与保本理财一起上报,即大部分结构性存款是保本的。
但是,有业内人士却透露,在爆发式增长的背后,却隐藏着违规操作,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假结构”,即没有实质性的结构性操作,而是把内部转移价格提高,再让利给储户;或者就是一个假分层的固收产品,如设置一个100%会实现某固定利率的触发条件,把原本存在风险和概率问题的收益稳定成固定收益。“但这都违背了结构性存款的本质,属变相的违规套利行为。”该人士说。
招商证券也指出,当前结构性存款能够实现如此高的实际收益率,并非银行衍生品业务能力强,更多是因为触发较高收益的条件为确定性事件。
因此,对于某些银行来说,保本理财转型结构性存款,在短期内难以缓解银行负债端的高成本压力,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的成本短期内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违规操作已引发关注
不过,前述业内人士也坦言,银行之所以要将结构性存款做成并不真实挂钩衍生品的“假结构”,也都是因为大多数客户不接受非保本产品的风险。
当前结构性存款的违规操作已引发监管关注,部分银行发行产品已被地方监管部门叫停。
普益标准分析师也透露道,金融监管部门放缓或暂停部分地方性银行的结构化存款资质申请。未来,具备衍生品交易资质的银行会加大结构性存款发行,部分中小银行承压进一步加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