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五年不上市的小米集团昨天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根据招股说明书,外界预料募资规模至少在100亿美元,最快6月底至7月初挂牌,估值有望超过700亿美元,成为自2014年以来全球最大规模IPO。最近,市场还接连传出蚂蚁金服、美团点评、腾讯音乐、滴滴出行等科技巨头筹备首次公开募股(IPO)的消息,这意味着持续多年的BAT互联网格局很快会被改写。
小米到底赚不赚钱?
根据港交所公布的小米招股书草拟本,2015年至2017年,小米收入分别为668.11亿元、684.34.亿元和1146.2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6.27亿元、4.92亿元、-438.89亿元。截至2017年12月31日,小米集团有净负债人民币1272亿元,累积亏损人民币1290亿元。同时,这份招股书也有一行重要说明:最近三年经调整后净利润则分别为-3.04亿元、18.96亿元和53.62亿元。
这样的经营数据无疑让很多人眼晕。一位券商人士告诉记者,之所以出现大额亏损,主要是会计准则对可转换优先股的处理方式不一样导致。所谓可转债和优先股,就是公司上市之前发行的一些金融工具,一般的话,只要IPO成功,这些可转债和优先股都会转成上市公司的普通股,但之后就不会再产生公允价值变动,也就不会再对利润产生影响。
“从财务报表看,2017年经营利润有120多亿元,但报表里有优先股和可转债债券的公允价值变动,该项内容在2017年为500多亿元,这就导致小米2017年亏损400多亿元。”一位会计师表示,如果扣除这个影响,小米去年其实是盈利状态。
类似的财务数据差异在京东也出现过。如2015年京东按照美国GAAP财务准则来讲是账面亏损94亿美元,但公司宣称实际亏损只有8亿多美元。
对创新型公司而言,出现亏损现象十分常见。特斯拉自2010年6月登陆纳斯达克以来曾创造了连续十三个季度亏损的“记录”,至今仍未盈利,但市值却一度超越通用集团,成为世界第五大汽车企业。根据最新数据显示,特斯拉每分钟要“烧掉”6500美元。另一家美国企业,电商巨头亚马逊更曾连续亏损长达20年,但今天却市值超过7000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公司之一。
互联网造富神话将再现
昨日,一个被米粉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是,小米上市会制造多少富翁?
有传言称,小米员工的身家,大致可以根据工号来判断,早期进入小米的都有期权,如果不出意外,前100号员工未来都可能成为亿万富翁,前1000号员工未来也可能成为千万富翁。
作为创新型企业的代表,互联网公司内部大量采用股权激励的形式刺激企业发展,因此在上市后往往会创造出一批财富新贵。以全员持股的阿里巴巴为例,2014年赴美上市后,公司雇员2.6万人,按照243亿美元IPO规模及发行价68美元计算,员工股总计达413亿美元,人均财富159万美元。按照另一种算法推测,即绝大部分股票和期权,可能为最重要的1000名员工获得,假设他们拿到了90%,就相当于得到了50亿美元的股票,平均每人也有500万美元,成功实现了财务自由,互联网公司的造富效应可见一斑。
在被同行恭喜财务自由后,一位小米员工谦虚地表示,最多只能是财务改善,不能算做自由。
对雷军个人而言,早在四十岁之前就已实现财务自由,当时他率领金山公司实现了香港上市。此后,短暂离开金山的雷军创立了小米公司。
目前,业界预估小米估值在800亿美元到1000亿美元区间。即便按照1000亿美元数字计算,雷军持有的31.41%股份,价值31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990多亿元,个人财富估计还是位列许家印、马化腾、马云之后。根据去年的胡润百富榜,中国这三大富豪财富规模都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除雷军外,小米多名联合创始人,如总裁林斌、品牌战略官黎万强等,号称“八大金刚”,他们也都持有1%到13%不等的股份,也将因为小米上市而获得丰厚回报。
不过,目前小米的估值还未最后确定,需要试探资本市场的接受程度。但可以确定的是,雷军在互联网江湖的地位将大幅提升,而他的创业故事也还会继续延续。
港交所不愿错过中国独角兽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是港交所新规发布以来“同股不同权”方案的首家获益企业。所谓同股不同权,即股票与投票权数量不完全等同。具体体现为,雷军和另一联合创始人林斌持有股份为A类股,每份可以投10票,而其他人持有的为B类股,每份可以投1票。对于保留事项,均按一股一票计算。如此一来,雷军的投票权将超过51%,实际控制公司。从小米招股书披露的股权结构看,雷军持股比例为31.4%,将能稳稳握住公司的控制权。
节前,港交所发布上市新规,允许双重股权结构公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海外上市的创新产业企业赴港上市。这一号称“港股20多年来最大改革”的新规,于4月30日悄然实施,并实时接纳上市申请。
2013年阿里巴巴寻求上市时,港交所曾是其首选上市地点,但同股不同权未被接纳。面对中国一批独角兽成长并寻求上市的机遇,港交所迅速做出了制度调整。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今年以来全球各大资本市场抢夺独角兽企业的热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