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实时·准确·聚焦

当前位置:主页 > 环球视野 >

“与楼共舞”是什么境界?

2018-08-27 10:40 | 人民网 |
我要分享

智利首都圣地亚哥300米高的办公大楼科斯塔内拉塔,当仁不让地撑起了拉美丽33国最高天际线。在圣地亚哥采访时,一位当地的工程师告诉记者,科斯塔内拉塔施工历时8年,经历了数次中强震、强震,建到22层时还经历一次8.8级巨震。2012年,建筑工人在顶楼“摇头晃脑”之际进入结构封顶,创造了“与楼共舞”的人间奇迹!
“雷霆起于侧而不惊,泰山崩于前而不动。”智利人“与楼共舞”的超凡定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智利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世界全部地震能量的1/4在这里释放,爆发之频、震级之高,世所罕见。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强震——9.5级地震,1960年就发生在这里。
安全神经被屡屡拨动,智利人对防震的认知也超乎异常的清醒和理智。其要旨是:以静制动。智利人深知,在科技尚不够发达、预警时间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快速安全逃脱地震现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使命”。更何况,身居高楼来不及跑,老幼病残孕跑不动,冬季和夜里跑出去还有冻馁之虞。最可怕的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家园毁坏之后还要重建,终生无法逃脱“毁坏—重建—毁坏”这一恶性循环。因此,把“庙”建好才是以不变应万变之上策。
自1985年以来,智利建造的建筑都足以抗击9级地震。这种“抗击”不是硬碰硬式的“战天斗地”,而是以柔克刚、丢车保帅式的“向大自然低头”。如“进退有余”原则是在建筑物上留有足够的伸缩缝,以此缓冲地震时的拉伸作用;“强柱弱梁”原则是通过横梁尽端的断裂来化减地震能量。这样即便数层楼的楼板都已塌下,柱也不会断。摇而不倒,倒而不溃,从而为自救或救援留下了宝贵的空间和时间。
上述创新做法,在智利已历经“实战”检验。
“地震的时候,我感到楼房在夸张地摇摆,我的窗户几乎快要与地面平行了,但我们的公寓仍然没有在这次地震中坍塌。”一位幸存者描述了2010年2月27日康塞普西翁8.8级大地震中匪夷所思的一幕。此时的公寓楼,就像海边长满支柱根的红树林,任凭风狂浪急仍摇而不倒。
统计也许更有说服力。在1985年圣地亚哥8级大地震中,高于27米的1000多栋高层建筑仅有57栋受损,严重受损的有7栋,倒塌的只有1栋。在震发后的第4天,智利救援人员在重灾区康塞普西翁一幢倒塌的大楼内还救出了79名幸存者。这是“倒而不溃”的完美诠释。
美国《时代》周刊在评论2010年智利8.8级地震时一语中的:严格的建筑规范、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是众多生命得以爬出“鬼门关”的关键。目前,国际社会对智利地震业已形成了“高标准”共识:7级以下基本不会有死亡,7级以上死亡一般也就几十人乃至是十几人。记者在圣地亚哥询问“躲震”的秘诀时,当地人轻描淡写地坦言:7级以上,楼晃完了往外跑;7级以下,该干啥就干啥。
这也解释了智利政府勇于建造南美第一高楼、建筑工人敢于“与楼共舞”的原因。一位智利学者还打趣地告诉记者,智利流行的国舞奎卡舞,就是这样炼成的。
实际上,任何一种威胁成为常态时,人的安全神经都会变得异常坚韧,自然也就会习焉不察、熟视无睹。而每每伤亡概率远小预期时,又会多出一份意外惊喜、轻松、自信、淡定和豁达,有时甚至会用这一苦难的话题调侃,主动“找不自在”,一如成熟后的自嘲乃至自黑。
智利人发明的令人闻之色变的“地震酒”,就是一例。所谓“地震酒”在西语中就是“地震”,是将甜葡萄酒配上甜滋滋的菠萝冰淇淋,装在一升的大杯子中。喝完之后,确有地震来袭之效:腿脚发软,天旋地转。更有趣的是,一轮震后通常还要再“轰炸”一轮,只是此时酒会装在半升的杯子中,被戏称为“震后余生”。不过,曾经沧海的智利人很少独自喝“地震酒”,以免乐极生悲,“震后”没有了“余生”。
从语言角度看,成熟的客观实践最终会沉淀于词汇中。在智利西语中,震级小于7级的都不配叫地震,而只称之为“抽搐”或“痉挛”。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