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广西(柳州)“一带一路”绿色产业发展论坛日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举办。本次论坛紧扣“创新、和谐、共享”主题,是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会议成果清单的行动。论坛吸引了国内外环保产业专家参会,对“一带一路”建设及绿色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解读,共同探讨机遇与挑战,探索解决问题之道。
“一带一路”给绿色产业带来机遇
新型产业群正在加速形成,在激活绿色产业的同时,带动了地区间生态环保合作
从2013年至今,“一带一路”战略得到进一步深化和落实,随着顶层设计的逐步完善,绿色产业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表示,国家《“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今年环境保护部印发的《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合作规划》,都为我国绿色产业“走出去”指明了方向。在金融层面,亚洲投资开发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以及筹建中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基金也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表示,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形势下,3个新型产业群正在加速形成,一是绿色产业群,二是旅游产业群,三是先进制造产业群。这些产业群的涌现,符合我国当前发展国情,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吸收先进技术的同时,可以为各国人民带来优质的生态产品。
“一带一路”在激活绿色产业的同时,带动了地区间生态环保合作。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厅副厅长欧波表示,“一带一路”合作开启以来,广西作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充分发挥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技术框架下的环保国际合作。注重与沿线国家的生态环保交流,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互联互通,推动绿色“一带一路”的建设。
“一带一路”国家绿色发展面临挑战
企业需要绿色技术作为“走出去”的前提和支撑,应提升环保社会责任感
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在给沿线各国带来机遇的同时,又使他们面临怎样的挑战?专家们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有专家表示,国际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投资量大,多集中于能源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可能会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廊道保护等带来较大挑战。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王燕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随之而来的大量资源能源消耗,也给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中国企业如果没有绿色技术作为前提和支撑,只单纯“走出去”,绿色发展就无从谈起。
此外,海外投资企业环保实践有待提高。中国已成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但是部分企业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感不强,在海外投资建设过程中忽视生态环境风险并压缩环保投入。王金南号召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自觉坚守生态底线,坚持绿色发展,否则会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战略带来影响。
多方携手、优势互补促发展
构建生态环保合作平台,发挥企业环境治理主体作用,推动可持续生产与消费
与会专家也对企业如何“走出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王金南认为,要构建生态环保合作平台,推动环保社会组织和智库交流与合作。
“企业要遵守法律法规,促进国际产能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化。发挥企业环境治理主体作用,强化企业行为绿色指引,鼓励企业加强自身环境管理,推动企业环保信息公开,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要推动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强化产业园区的环境管理。”与会专家说。
同时,要推动可持续生产与消费,发展绿色贸易。王燕认为,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着眼于全球资源配置,采取境外投资、工程承包、技术合作、装备出口等方式,推动绿色制造和绿色服务率先走出去,积极推动中外绿色制造领军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绿色发展。
此外,专家表示,要推动绿色资金融通。促进绿色金融政策制定,探索设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基金,引导投资决策绿色化。通过积极对接亚洲投资开发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机构,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金融方面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