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球上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在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有鉴于此,山东省临沂市在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过程中,成立了全省首家“湿地资源保护中心”,湿地保护面积已达3.5万公顷,成效初显。 森林、海洋、湿地是地球上的三大生态系统,其中,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而湿地是地球上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以及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它在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方面有其独特的功能,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建设24处湿地公园,湿地保护总面积达3.58万公顷,用心呵护城市之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昔日臭水沟变身国家湿地公园 9月12日,市民周先生带着孙子在莒南县鸡龙河湿地公园游玩,孩子一会儿在草地上跑,一会儿到桥上看荷花,老人和孩子玩得很开心。这里小桥流水,花红柳绿,岸芷汀兰,水鸟翔集,景色宜人,是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可谁能想到,没建湿地公园的时候,鸡龙河就是一处臭水沟,行人经过这里纷纷掩鼻。 鸡龙河发源于莒南县涝坡镇鸡山南麓,汇入沭河,流经莒南县城,全长37.9公里,流域面积307.5平方公里,因其形状蜿蜒如龙,故名鸡龙河。“鸡龙河曾是莒南县城北部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排污河道,其中城区段河道在治理之前,垃圾成灾,淤塞严重,污水横流,对于这样一条臭水沟,周边居民抱怨不已。”12日,莒南县鸡龙河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夏计龙介绍称,“现在鸡龙河湿地公园已经成为我们莒南县的一张靓丽名片,前来参观、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特别是解决了我县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场所匮乏的历史性问题,每天清晨和傍晚,这儿都是一片欢乐的海洋!”从前期立项、规划、建设,一直到现在的竣工、管理,夏计龙见证、参与了鸡龙河华丽转身的全过程。7年前他从县建设局调到这里,参与湿地公园的建设,如今鸡龙河由一条人见人厌的臭水沟变成了市民的乐园,他对鸡龙河有着格外深厚的感情。 鸡龙河湿地公园风光 据介绍,鸡龙河湿地公园总面积4800亩,其中水面面积1900亩,建有2座跨河景观大桥、14道石坝、2座橡胶坝,蓄水能力达185万立方米,防洪能力提升至50年一遇。公园内栽植各类苗木123种,建设大小广场24处、停车场14处,形式多变的绿色长廊沿河而行。按照“一河、两带、五区、多点”的布局特点,沿鸡龙河自东向西分为五大功能区,依次为:都市活力区、休闲观光区、湿地生态区、秀水园林区、湿地保育区,每个区域内都建有别具风格的小品节点,如水榭、连廊、如意湖、日月小溪、荷塘月色、亲水栈道、桃红柳绿、石雕石刻园及全民健身中心等。如今鸡龙河湿地公园已达到国家级湿地公园的验收标准,本月将迎来国家林业局的正式验收。 设全省首家“保护中心”呵护“城市之肾” 来自市林业局的消息显示,截至目前,临沂市拥有国家湿地公园10处、省级湿地公园12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处,湿地保护总面积35793.91公顷,占全市湿地面积的62.0%。2015年,临沂9处国家湿地公园被列为第一批《山东省重点保护湿地名录》。去年,罗庄区武河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成为临沂第一个正式“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而临沂的湿地便是这座城市之肾。临沂市湿地资源较为丰富,湿地类型多样,面积达到5.76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35%,现有湿地植物71科269种,现有湿地动物295种,鸟类资源较为丰富,涉及 17目、45科、210余种。近年来,临沂市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作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了沂河、沭河、祊河、小涑河和陷泥河等河流综合治理,湿地水环境恢复及水质改善等工程,维护了生物多样性,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构建“生态临沂”具有重大意义。经过多年努力,临沂市湿地保护取得了初步成效,2016年,临沂市成立了全省首家“湿地资源保护中心”。 2016年1月20日,临沂市印发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到2020年,全市建立国家、省、市级湿地公园28处,划定全市湿地生态保护红线,确定县级以上湿地保护名录,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70%以上,90%以上的重点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水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区域水质状况明显提高;实施改造、提升或扩建人工湿地工程,每个县区人工湿地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全面提高湿地保护管理和综合利用水平,全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形成良性有序循环,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效益,实现湿地质量和数量同步提高;建立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湿地保护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支持各种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湿地保护及合理利用开发,促进湿地保护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以临沂湿地资源为载体,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因地制宜地、科学地开展各项湿地生态研究,保护湿地资源,维护湿地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