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销芦某某导游证,涉事旅行社停业整顿3个月——沸沸扬扬几天后,“游客跟团被导游强制买玉”事件有了处理结果。在拍手称快之余,不少人还是有些担心:这次是处理了,下次呢?
旅游遭遇导游强买强卖不算新鲜事。一开始标榜“消费非强制”,到了地点却变成了“必须买点什么”,有的威胁“别让我到厕所逮你”,有的撒泼“聪明人都知道怎么做”,有的卖惨“不买我就没工资了”……种种乱象,令人瞠目。对此,各地相关部门惩处不断。违法者,或被停业整顿或被吊销执照或被处以罚款,甚至还有导游因“强迫交易罪”获刑6个月。
整顿力度不小,为何“屡屡整顿频频冒头”?其中,固然有个别人“干一单是一单、捞一笔算一笔”的侥幸意识、短视思维,但根本上还在于旅游行业始终未解的固有顽疾。“我服务这么几天,难道不该有这么一点点工资吗?”不少“黑导游”的嚣张跋扈,道出了劳资关系错配的尴尬现实。由于身份混杂,各类导游收入构成不同、差距甚大,相当一部分“兼职”“临时”的从业者,没有固定工资,主要依赖购物回扣等“灰色收入”,“黑导游”背后是“饿导游”,这无疑是当下旅游行业的一大顽疾。
从这个意义上说,整治导游强买强卖,曝光一例惩处一例固然必要,但终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切实捋顺行业管理,尤须深究现象、着眼治本。一方面要好好审视“导游”这一职业,提升其准入门槛、雇佣关系、酬劳机制,先把“导游管谁要钱”明确了,绝不能任由“散兵游勇”搅乱市场。在此基础上,如出现违反行规、触犯法律者,惩处力度完全可以更大一些,坚决树立起“优质导游劳有所得、劣质导游无利可图”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黑店”也是一个必须正视的存在。它们长期盘踞一地,与“黑导游”沆瀣一气,外地游客不懂套路,当地监管部门岂能不知?早一点介入、早一点清理,才不会总被“曝光”催着走,陷入被动。
如今中国旅游市场生机勃勃,消费需求巨大,更呼唤优质产品和贴心服务,行业规范、市场管理不应落在后面。提前清理顽疾土壤,推进良性循环,大家才能放心舒服地常出去看看。(汤华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