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购的普及,人们经常会发现,网上有些商品标明“电商专供”或者“电商定制版”。
“电商专供”或者“电商定制”版商品有时在价格上存在一定优势,但也可能暗藏问题,对此进行了采访。
线上线下销售产品不一样
高文(化名)是计算机行业从业人员,他曾经在“双十一”期间在网上买了某品牌的全自动洗衣机。
“比线下同一品牌类似功能的洗衣机便宜了好几百元,但是在线下实体店找不到这一型号的洗衣机。当时我以为自己买到了专门供给电商的商品,捡了大便宜,后来才发现线下实体店卖的全自动洗衣机操作更加容易、功能相对多一些,而且线下实体店出售的洗衣机材质也相对好很多。”高文说,“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以后在网上买东西时,还是别太贪小便宜了。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王静(化名)曾经在线下某品牌实体店试穿过一件衣服,后来选择了在该品牌网上旗舰店下单。可是,衣服到手后,她明显感觉衣服穿起来的效果没有实体店的好。
“看起来像旧衣服,而且衣服面料相对较差,做工也不好,有很多线头,后来申请退货了。”王静说,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数实体店衣服的价格都偏贵,选择网购很大程度是因为价格相对较低,可是很多时候在网上买的衣服的质感、款式、颜色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退货换货也很麻烦。
“在网上买衣服经常由于各种原因退货,这样真的很费时间,而且还买不到几件令人满意的衣服,现在我对网上的衣服包括一些所谓的‘电商专供’、定制真的不感兴趣了,更愿意到实体店去买。”王静说。
一家服装品牌专卖店的店员告诉记者,他们线上线下销售的产品不一样。
该品牌实体店衣服的价格大约是线上旗舰店的两倍(同牌同类不同款——记者注)。
当看过该品牌线上服装的价格后,质疑为什么同一品牌线上服装比实体店的服装价格低那么多时,该店员称,这一品牌线上线下销售是完全不同的,线下走的是高端路线所以价格贵,线上服装的材质和线下也不一样。
对于想要到网上低价买同款的消费者,店员称,可以随便扫店中服装的二维码,但也直言在网上找不到同款。
还有的消费者遇到了更加离谱的事。
小学老师赵晔(化名)在谈及自己网购洗衣液的经历时,不停地责怪自己太马虎。
赵晔告诉记者,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一种外观和某知名品牌差不多的洗衣液,价格还很便宜,便以为是网购平台的专供货源,立马就下单了。她收到货之后才发现不是该品牌的洗衣液,质量差很多,但由于只花了十几元,不值得退货,也就不了了之。
“这种情况对比较粗心的人来说是个考验,以后在网上买东西时,尤其是买重要物品时,一定要仔细看清楚了才能下单,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这种类似的‘坑’还有不少,有的网络商家销售的产品外观和一些知名品牌很相像,比如类似‘六个核桃’的‘六颗核桃’‘大个核桃’‘亿个核桃’,除了这四个字有细微的差别外,外观几乎都差不多,粗心的消费者很容易就上当了。”赵晔说。
应对线上线下商品差异进行披露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总结了“电商专供”的一些异常表现。
研究人员发现,网店的价格优势在服装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商场动则上千元的品牌服装,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于是就产生了一大批商场“抄码族”,手机拍一拍就能上网搜索商场同款服装。然而当你不好意思地“偷偷”抄下服装编码后,在网店几乎找不到同款,甚至找到了同款,价格和实体店也相差无几。以某品牌网上旗舰店为例,该品牌分为商场同款和其余款,其商场同款的价格和商场实体店售卖价格相差仅50元左右,而其余款价格基本为该网店销售的商场同款价的一半。
研究人员还发现,近年来,诸多实体品牌纷纷走网络销售路线,甚至这类品牌成为近年来“双十一”大促的“黑马”,销量遥遥领先,由于此前在实体店积累的品牌知名度,一度把成长于电商渠道的“淘品牌”挤向了生存压力边缘。众所周知,网络购物似乎成为“淘便宜”的代名词,商场数千元的品牌衣服在网店只要不到三分之一的价格就能买到。消费者往往以为自己淘到了便宜,几次过水后才发现,以前在品牌店买的衣服能穿好几年,但在网店买的同款衣服穿不了几次就变形。
长期从事电商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姚建芳认为,目前“电商专供”商品存在三种情形,即同款不同质、同牌不同质、盗用品牌,应当区别予以认定。
据介绍,第一种情形是“电商专供”商品价低质逊。如果外观编码与实体店商品完全相同,即线上线下销售同一型号的商品,质量却明显不同,则属于故意违反经营者信息披露义务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构成欺诈。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河北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刘勇博士认为,商家出售“电商专供”商品,应对其与线下同款商品在功能、配置、规格、做工、选材、设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充分披露,不得在推销产品过程中以任何方式隐瞒、混淆产品的重要信息,避免消费者陷于错误认识,切实维护消费者的选择权。如未履行告知义务,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使消费者陷入错误认识,属于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构成消费欺诈。
“消费者可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即消费者可以依据消法要求经营者退货返款,并支付一定数额的惩罚性赔偿金。”刘勇说。
第二种情形是“电商专供”产品与线下产品同牌不同质。对此,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助理分析师贾路路则认为,只要产品符合国家对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同时获得了相应的品牌授权,也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注意的是,在宣传上不能谎称与线下高质量产品一致,否则就是对消费者的欺诈。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应当对消费者承担惩罚性赔偿的责任。
第三种情形是盗用品牌的“电商专供”产品属于假货。姚建芳认为,其不符合国家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或者没有获得相应的品牌授权,违反了产品质量法、商标法等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也有权获得惩罚性赔偿,但是对于“知假买假”的消费者是否有权获赔,各地司法判例认定不一。
“同款不同质、线下商品比线上商品质量好,这是电商平台漠视消费者权益、触碰法律底线的表现,这是一个实际存在的问题。触碰的法律底线主要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涉及虚假广告、误导宣传的还违反了广告法。”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说,消费者要理性消费、依法维权,不要盲目抢购,注意保存证据。
消费者对“电商专供”要擦亮眼睛
从电子商务发展大趋势来看,“电商专供”有越来越普及之势。那么“电商专供”或者“电商定制”的版本究竟是不是假货?
“‘电商专供’产品的质量与线下同款有一定差距,但‘电商专供’产品为同一品牌商生产,也经过授权销售,所以不是假货,只是销售的渠道是互联网。”姚建芳认为,目前很多品牌同时开展线上和线下的销售体系,为了保持价格体系的稳定、维护线上线下渠道的生态平衡,于是将一部分商品作为电商“特供”。这些商品仅仅用于电商渠道销售,且价格偏低,但和实体店销售商品刻意拉开差距并做出价格区分。以家电为例,“电商专供”的存在,本质上就是那些传统家电厂家为了解决线上、线下的矛盾冲突,不得不进行产品的差异化布局。
“电商专供”商品能否享受同等的售后服务?
姚建芳认为,“电商专供”商品虽为同一品牌方生产,但也面临服务短缺问题。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这里的“货”不仅仅指商品质量,也包括商品售价中包括的服务价值。目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网购商品享有七天无理由退换货服务,因此在服务体系上应差距不大。而在产品质量上,“电商专供”商品与实体店销售的产品看似一模一样,仔细看会发现颜色、内件配备或某些功能存在差别。实际上“电商专供”商品一般是价格较低而品质稍逊的商品,可以说“一分价钱一分货”。“电商专供”商品一般在服装、电器、鞋帽、箱包等品类较多,消费者要擦亮眼睛。
“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小心被‘电商专供’套路了。”姚建芳说。
刘俊海认为,线上与线下相比,似乎线上便宜,但实际上有些是先涨价后降价,这种价格欺诈行为的存在有时也会使消费者陷入错误认识,以为得到了便宜。还有一种让消费者中招的情况是,有些东西便宜是便宜,但可能是假货,当然也不排除第三种可能性,线上经营确实物美价廉,因为电商不交租金,有的还不用纳税。
“电子商务法三审稿已经准备把所有电子商务经营者都要纳入法治轨道,不能隐形了,除非法定例外情形。”刘俊海说。
刘俊海认为,电子商务市场长期以来存在重发展轻规范、重效率轻公平、重创新轻诚信、重快捷轻安全等问题。一些电商只是想着挣快钱挣大钱,这样的情况现在必须得到扭转。以电子商务法审议、出台为契机,将来要树立新的电子商务发展理念,那就是规范和发展并举,更加注重规范;诚信和创新并举,更加注重诚信;公平和效率并举,更加注重公平;安全与快捷兼顾,更加注重安全,这是电子商务市场始终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