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总量多了,用血技术高了,国家卫健委举行发布会介绍——
血液供应和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6月12日,记者从国家卫健委举行的全国血液安全与供应情况专题发布会上获悉:我国血液安全供应水平位居全球前列,争取到2020年献血率达到15/千人口,临床用血100%来自于自愿无偿献血。
今年6月14日是第十五个“世界献血者日”。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指出,中国在无偿献血总量、自愿无偿献血比例、血液质量安全水平、血液报废率、临床合理用血水平等方面成就巨大。保障血液安全供应的中国经验,为全球血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实现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有效缩短疾病传播的窗口期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强说,1998年10月1日《献血法》正式实施,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无偿献血制度。20年来,我国无偿献血制度全面建立,血液管理制度体系和血站采供血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血液供应能力、血液安全水平和临床用血水平显著提高。
全国无偿献血人次从1998年的32.8万上升到2017年的1459万,献血量从1998年的400万单位(800吨)提高到2017年的2478万单位(4956吨),献血量增加5倍多。2015年底实现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有效缩短了疾病传播的窗口期,血液供应和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今年1—5月份,全国无偿献血人次和献血量持续增长,无偿献血人次达到596.5万,采血量达2065吨,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6%和5.2%。
近年来,我国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不断完善血站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的血站服务体系。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设置血液中心32个,中心血站321个,中心血库99个;固定采血点1380个,比2012年增长41.3%。
持续提升血液安全水平。完善血站技术规程、标准和规范,加强人员培训和考核,建立覆盖采供血全过程的血液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并巩固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基本阻断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经输血途径传播。今年4月,西藏自治区血液中心独立开展血液核酸检测。至此,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具备核酸检测能力,我国血液安全保障能力迈入新台阶。目前,全球仅有24%的国家开展了血液核酸检测。
建立血液应急调配机制。建立全国范围的血液预警与联动保障机制,针对重大活动、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以及血液偏型性、季节性、区域性紧张情况,建立国家和省际间血液调配制度,每年调配血液超过150余万单位。
强化临床合理用血。健全临床合理用血制度,推广自体血回输、微创手术等节约用血技术。近5年,我国出院患者人均用血量、手术台均用血量分别降低20%和30%,自体血回输比例增长30%,不但节约了大量血液资源,而且减少了输血不良事件,显著提升了医疗安全水平。
加快血液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临床合理用血
周长强说,血液不能人工合成、不可替代、不能长期保存,是宝贵的战略资源和稀缺资源。只有健康适龄公民捐献的合格血液才能给患者输注,才能最大限度防范经输血传播疾病,保护患者健康权益。血液安全供应保障是医疗服务的重要基础,血液保障不足将影响临床医疗救治和患者生命安全。目前,我国血液保障能力基本可以满足临床需要,但这是一种“紧平衡”状态。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不断推进,人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带来的人口老龄化、两孩政策全面实施带来的大龄高危产妇数量增加、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带来的医疗服务量持续增长等,对血液供应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今后,我国将加快血液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建立全国血液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工作,实现血站之间、血站与医疗机构之间血液信息的共享共用,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血液的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提升对献血者的服务水平,加强临床合理用血监督管理,完善血液预警和风险监测机制,健全不适宜献血人群屏蔽制度,保障血液质量安全。
提升血液保障能力。以临床需求为中心,指导血站提供适宜的血液品种,包括适于儿童治疗的小包装血液。提升无偿献血服务水平,扩大固定献血者规模,健全个人自愿无偿献血和团体自愿无偿献血相结合的献血模式。
推进临床合理用血。开展以单病种为基础的临床用血合理评价工作,继续加大临床用血管理力度,进一步推动自体血回输技术的临床应用,实现外科手术用血最小化、临床用血精准化和质量效益最大化。指导医疗机构开展患者血液管理,针对高危孕产妇、血液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建立个体化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安全。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介绍,从2011年开始,全国推行核酸检测,经血液传播疾病检测的窗口期大大缩短,在保证血液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血液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对于急救用血尤其是孕产妇用血是优先保证的。
定期、适量献血无损身体健康,手术输血并非越多越好
献血之后会不会伤元气?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输血科主任纪宏文说,很多人担心献血会伤元气,觉得一出血就伤元气,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因为肌体中的血液每秒钟都在进行代谢,总有一部分细胞会代谢、衰老、死亡。献血量不超过总血量的10%,是不会损害健康的,担忧也是不必要的。另外,还有人担心献血之后会长胖。其实,献血跟长胖没关系,有人献血之后变胖是补充过多营养造成的。
周长强说,国内外科学研究和长期实践都已证明,定期、适量献血不仅无损身体健康,还能获得助人后的喜悦,促进心理健康。根据《献血法》和各地法规规定,献血者还享有免费、优先用血的权利。无偿献血是利国利民、利人利己的好事和善举。
有人认为,手术输血越多越好,给自己输血越多越有营养。纪宏文说,血液不是营养品,而是一种特殊的药品,其特殊性在于输的血都是活着的细胞,包括红细胞。这些细胞输到患者体内会发生细胞移植,发生看不见的反应,而过敏、溶血或者肺损伤等严重不良反应可以致命。输血风险在全球都是无法解决的难题,只有真正需要的时候才能输血。所以,基本原则是,第一,尽量不输血。在手术可能出血的情况下,尽量用药物等其他方式减少失血。第二,采取自体输血。例如,手术前将血采出来或者稀释,术中把出的血回收再利用,这样既安全又节约资源,治疗效果也好。还有一些患者急性大量失血,或者重度贫血且不适合自体输血,或者自体输血不能满足需求,这部分患者必须输血。做同样的手术,如果出血少、输血少,甚至不输血,患者的并发症更少、恢复更快、长期生存率相对更高。
链接
北京去年无偿献血近40万人次
庆祝第十五个世界献血者日主题宣传活动暨2016—2017年度首都无偿献血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今日在京召开。本年度有100个单位和510名个人获表彰。
从会上获悉:北京街头采血点由1998年的3个增加到目前的63个,基本构建了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和环境舒适的采供血服务体系。1998年,北京市仅有1800人次参加自愿无偿献血,2017年近40万人次。
目前,全市累计参加无偿献血人次已高达614万。2017年本市血液采集量高达129吨,地区献血率1.8%,居全国城市之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