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实时·准确·聚焦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 >

年底北斗系统将为“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提供服务

2018-06-11 10:04 | 新华网 |
我要分享

“天上建好,地上用好。”作为国家重大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底正式提供服务以来,连续稳定运行,北斗系统已进入全球组网新阶段,应用产业快速发展,成为一张国家名片。
按规划,预计2018年底将建成北斗三号基本系统,为“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提供服务;到2020年将建成世界一流的北斗三号系统,提供全球服务。目前,北斗三号系统已成功发射8颗全球组网卫星,建成最简系统。它继承了北斗特色,对标世界一流,增加了星间链路、全球搜索救援等新功能,播发性能更优的导航信号。
日前,走进多个北斗研制一线团队,近距离感受中国北斗的亮点与魅力。
自主创新让北斗表现优异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目标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轮船航行在茫茫大海中,需要航标灯的指引。卫星在太空飞行,太阳与地球就是它的航标灯:卫星飞行姿态的建立依赖于对太阳、地球的观测,测量精度越高,卫星飞行姿态就越稳定,提供的导航精度也越高。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三只眼”,就是通过观测太阳、地球为导航卫星提供导航。
专家介绍说,“三只眼”就是两个“太阳眼”——模拟太阳敏感器、数字太阳敏感器,一个“地球眼”——红外地球敏感器。“太阳眼”负责测量太阳的位置,“地球眼”测量地球的位置。
安装了“三只眼”的北斗卫星的优异表现与“视力”密切相关。卫星入轨初期用模拟太阳敏感器捕获太阳,再用数字太阳敏感器和红外地球敏感器共同作用,更加精确地确定卫星的三轴姿态。
科研人员对北斗卫星数字太阳敏感器和红外地球敏感器进行了关键技术攻关。数字太阳敏感器的关键技术突破,实现关键元件自主可控;红外地球敏感器的关键技术突破后,具有高测量精度、高可靠性、长寿命、不易受太阳等天体对姿态测量的干扰等优点。
卫星与卫星之间的通信——星间链路,是北斗导航系统由区域向全球过渡的关键技术,是提升系统全球服务能力的核心技术手段,也是北斗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重要标识和技术制高点。
中国电科29所科研人员提出了自己的北斗全球组网星间链路解决方案,率先采用毫米波技术体制和生产工艺,研制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星间链路产品,对于北斗导航卫星实现全球组网起到了关键作用,促进了北斗全球系统的跨域发展。
卫星电源分系统也是卫星的关键分系统之一,被誉为卫星的“生命线”。在北斗三号组网卫星研制过程中,中国电科18所承担了电源分系统的研制任务。该所专家介绍说,以中轨道卫星为例,配置了双太阳电池翼、双蓄电池组、均衡器和电源控制器。其中太阳电池阵是卫星的唯一供电能源,蓄电池组是卫星储能装置。在北斗三号中,首次批量采用了转换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三结砷化镓太阳能电池,能和太阳能帆板的尺寸充分匹配,极大提高了卫星“吸收”太阳能的效率。
在储能方面,北斗三号卫星锂离子蓄电池组的成功应用,也开启了锂离子蓄电池组中高轨道应用的新局面,满足了北斗卫星储能电源能量密度高的需求,让卫星上的各种仪器设备等有效载荷更有“活力”。北斗卫星采用的锂离子蓄电池组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北斗高精度应用将像水、电、气一样触手可及、随需而用
500万辆营运车辆上线,建成全球最大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车联网平台;全国4万余艘渔船安装北斗,累计救助渔民超过1万人……基于高精度服务,北斗已用于精细农业、危房监测、无人驾驶等领域。目前,北斗已在公安、交通、渔业、电力、林业、减灾等行业得到广泛使用。据统计,中国航天科工三院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各类北斗终端及运营平台,已经为全国22个省市、超过35万辆客货运车、远洋渔船等提供服务。
通过采用北斗定位导航、传感、网络、计算、控制、智能等先进技术,对道路和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感知,从而构建起以车辆为节点,以网络为基础的车联网系统。它可以实时监控和存储车辆的行驶轨迹、速度、时间、里程等状态信息,可以对车辆行驶油耗、气耗数据、驾驶员行为数据、轮胎情况等进行采集、统计、分析,改变驾驶员的不良驾驶习惯,优化管理运输过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利用北斗系统在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中独有的短报文功能,北斗车联网技术还能为车辆提供北斗短报文通信服务。在没有公共通信网络覆盖的情况下,北斗车联网的基本定位、数据采集、数据传输等功能可以稳定运行,可以为使用者提供远程调度指挥功能及北斗紧急通信链路。特别是在灾区移动通信中断、电力中断或移动通信无法覆盖北斗终端的情况下,就可使用短报文进行通信。
天上数颗北斗星,地上一张地基网。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通过抓总建设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构建面向大众与行业用户的高精度位置运营服务平台,打造自主可控的北斗地基增强“全国一张网”,可以实现比标准精度更好的北斗高精度应用服务。
据专家介绍,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北斗基准站接收北斗导航卫星信号后,经传输、处理、修正,针对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通过卫星、数字广播、移动通信方式等实时播发,实现实时米级、分米级、厘米级和后处理毫米级高精度定位服务。比如,智能手机中的北斗高精度,可用于汽车的驾驶定位导航;车道级导航可用于大货车管理、约车;更高精度毫米级的应用,可以用做建筑变形监测、地质灾害监测,包括泥石流滑坡等。
未来,北斗高精度应用将成为像水、电、气一样触手可及、随需而用的公共服务产品。
看见“祖国,这里有我”时,感觉一切都格外有意义
每次传来北斗任务圆满成功的消息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04所的北斗任务软件评测团队总是无比激动。这支平均年龄28岁的团队,是北斗系统的软件“体检师”,一直以“啄木鸟”的劲头把好软件质量关。
面对北斗卫星研制、发射周期紧、技术新、算法复杂等困难,项目团队经常封闭测试、集中加班,先后发现了300余处问题和隐患,包括影响导航任务通信、数据采集、姿态计算等方面的问题50多个。
“参与任务以来,每天都开启头脑风暴,将软件的每个功能和性能印刻在脑海中,秉承‘不轻视一处疑问、不放过一个问题’的原则,逐行排查代码可能存在的漏洞。同时,也亲身感受到了软件测试的价值和乐趣。”多次带领团队承担北斗导航、量子卫星、暗物质卫星等软件评测的李丽华说。
参与北斗地面系统研制的中国电科20所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5岁。无论是在试验室、机房,还是在野外,从漫天黄沙的西北到风光旖旎的东南沿海,总有团队成员的身影。团队在高原建站时,海拔超过4500米,氧气含量严重不足,凛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很多人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情况。但是,每当他们路过高原监测站,看见石碑上写着的“祖国,这里有我”时,感觉所做的一切都格外有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