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实时·准确·聚焦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 >

洛阳培育“大工匠”:通成才路更通匠人心

2017-12-01 09:54 | 人民网 |
我要分享

 
擦亮“洛阳制造”金色招牌
洛阳培育“大工匠”:通成才路更通匠人心
50多摄氏度的室内温度,机械设备轰鸣运转,阵阵热浪不断袭来……这就是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炼钢工人杨金安每天工作的地方。
“我没啥爱好,就是喜欢摸索炼钢。每炼好一炉钢,就像在盛夏喝了一大碗凉茶,爽透了!”50多本炼钢笔记,无数次失败和坚持,才成就了“钢铁战士”。如今,杨金安看一眼钢水颜色就能判断出温度,泼一勺钢水在地上就能根据溅起的钢花判断其成分是否合乎要求。
凭借高超的炼钢技术,杨金安带领攻关小组先后完成技术攻关13项,提出创新合理化建议20余项,仅2016年便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1260.534万元。他收获了“河洛大工匠”的荣誉,又在河南全省评比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原大工匠”。
面临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一系列重大历史机遇,河南洛阳正在支持越来越多像杨金安一样的工人走上属于自己的舞台,以工匠精神把先进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洛阳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时代,匠心永不“落幕”
在洛阳,像杨金安一样的“河洛工匠”还有很多。
“全国技术能手”“第七届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张素丽的一个个荣誉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勤付出和挑战。
垫片落料连续模加工时,需4次跳步冲裁,且每次跳步冲裁都有严格的尺寸公差和定位要求,难度如同在鸡蛋壳上画画一般。张素丽毫不畏难,她仔细研究设计图,布局每次冲孔的时间和力度,再反复修整,制作的工件尺寸愣是精确到了头发丝的四分之一。工友们都说,她的这双手比机器都精准。
巧取核电站设备断螺栓的刘向前,为导弹装上“眼睛”的鲁宏勋,技术“多面手”杨文革,“大国重器”掌舵人谭志强……这些能工巧匠,在不断标注着洛阳制造的新高度。
“工人没有匠心不行!要大力培育、发扬、传承大工匠精神,需要改善提升大工匠的工作、生活环境,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多次到工厂车间调研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情况。
他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洛阳装备制造业规模大,但要真正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还需要一大批技术精湛、善于创新的大工匠,把先进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新时代,匠心永不“落幕”。
洛阳是全国首个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市,转型的瓶颈、供给侧需求的倒逼,让越来越多的洛阳企业感受到,要在“中国制造”的转型大潮中有所担当,就必须将工匠精神推广到全市每一条生产线。这背后,需要的是一线工人的持久发力和匠心凝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下决心“补课”,打造人才高地,培养工匠精神。
新气象,创新驱动工匠效应
“真正的先进制造王者,都是脚踏实地,可以经受时间和风雨的考验,并不断自我超越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今年9月,在洛阳举行的2017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上,一位参赛选手对记者说,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精益求精和创新。
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洛阳长期存在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偏低、产品升级换代慢等问题。
但如今,工匠人才的创新力量,让洛阳的经济发展充满惊喜:中国洛玻集团龙海电子玻璃有限公司研发的0.25毫米浮法玻璃成功下线,摘取了超薄玻璃领域“皇冠上的明珠”;洛阳方智测控股份有限公司将“纠错”智能机器人做到极致;河南中托力合化学有限公司用煤生产出高性价比的精细化工产品,打入几千公里外的“石油王国”……
创新驱动背景下,正注解“洛阳方案”的工匠经济成为发展新气象。
在洛阳市委、市政府以及该市各级工会组织的支持和引导下,众多企业正积极营造培育“大国工匠”的社会氛围。而通过“首席员工”评选、“金牌蓝领”选树和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等活动,大工匠又有了创新攻关的好平台。
中车洛阳机车公司职工工作室人员参与攻关,可以从成果转化所得收益中领取奖金;中信重工对评聘的“大工匠”,每人每月增发5000元津贴;中国一拖在“双创”活动中实施“人人提建议,建议有奖励,人人搞创新,创新得奖金”的广泛激励机制……
为推动技术技能成果传承和推广,洛阳市还建立了“洛阳市技术能手”“河洛技能大奖”评选表彰制度,每年评选100名“河洛工匠”、10名“河洛大工匠”,分别给予一次性1万元、3万元奖励。“河洛大工匠”获评者还能享受市级劳模待遇。
“工匠智慧和精神是洛阳工业振兴的魂,也是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培养‘河洛工匠’势在必行。”洛阳市政协副主席、市总工会主席吉振华说,经济的振兴,离不开一线高技能工人的创新。工会组织要动员更多力量,引领企业和技术工人以创新获得尊重,以工匠精神赢得制高点,让各行各业涌现出的“能工巧匠”发光发热,把“洛阳制造”这个金色招牌越擦越亮。
新作为,工匠铁军蓄势待发
“作为一名‘大工匠’,我最大的心愿不是‘一花独放’,而是‘春色满园’。”近年来,张素丽以工会帮助设立的劳模工作室为平台,授业带徒、甘为人梯。
一边创新项目,一边劳模带徒,在中信重工设备“第一修理师”张朝阳看来,当一名工人,自己得能干;当一名“大工匠”,要的是人人都能干。
目前,按照“中国制造2025”重点产业领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导向,洛阳正抓紧构建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新型制造业体系,多领域产业要素面临重新洗牌。
在此背景下,洛阳市计划到2020年,在全市各行各业一线技术工人中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6万名,选树500名“河洛工匠”和50名“河洛大工匠”,建设100个“河洛工匠”工作室。与此同时,从薪酬制度、职称评审、人才引进、技能培训等方面,支持工匠培养和工匠工作室建设。
事实上,通过洛阳市总工会的指导,不少企业已经在工匠培养制度上大胆创新,科技攻关、名师带徒两不误。中钢集团耐火材料设计工匠、首席员工、岗位带头人、生产骨干四级晋升阶梯;中国一拖集团实施奖励创新的激励机制;中信重工成立工人创客群,覆盖从冶炼到加工12个技术工种,直接参与者逾500人……
“以前有人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现在是徒弟越多荣誉越多。”中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电工高级技师、“河洛大工匠”李万坤平均每年培训400课时,所带的22名徒弟中有9人成为高级技师、7人成为技师,徒弟闫伟强更是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匠工作室。
来自洛阳市总工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这些活跃在全市基层一线的大工匠,正成为带动职工技能提升的“火车头”。近两年,累计授课3903场次,培训6.1万人次,申报专利605项,获得创新成果2540项。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