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实时·准确·聚焦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 >

325万人,脱贫了!

2017-08-23 16:51 | 人民网-人民日报 |
我要分享
 “脱贫真经”
长在自家田地里
江西省会昌县文武坝镇古坊村刚提议将土地流转,提供给合作社发展蔬菜大棚、果园、鱼塘等项目时,村里贫困户邹永存死活不愿意:“就怕田租出去,拿不到租金,饭都没得吃。”
返乡创业的邹士荣和扶贫干部们多次上门沟通,苦口婆心终于做通了邹永存的思想工作。他不仅流转出自家一亩半土地,还咬牙贷款30万元入股合作社,成为理事会成员,负责无土蔬菜大棚日常管理。
“去年到外地培训10多天,回到村里就动手建大棚,我也是边学边干”,邹永存摘下几根新鲜黄瓜说,“脆口,卖得好。甜瓜、小西瓜、小番茄也要上市销售了”。
目前,合作社吸纳了全村全部75户贫困户入社并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土地租金每亩600元,贫困户务工每天60元,每年收益的30%用于贫困户分红。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每年可获得近万元稳定收入,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也能获得5000元左右分红。
古坊村在脱贫攻坚中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发生在江西许多贫困村和贫困户身上。
“绣花功夫”
啃下老区硬骨头
赣南老区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主体,也是我国深度贫困地区。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翻开了赣南老区脱贫攻坚发展的新篇章。为此,江西下足“绣花”功夫,围绕贫困群众脱贫过程中的难题,积极改革创新,坚决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
产业扶贫,成为江西解决贫困户增收难题的一把“金钥匙”。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主要支持参加合作社、入股龙头企业或参与生产经营相结合发展产业;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主要探索光伏扶贫、投资入股等形式的资产收益扶贫。在扶贫产业选择方面,注重长短结合,既有短期内可产生效益的产业,保障贫困户当年就有收益;也有长期稳定的产业,帮助贫困户由脱贫向致富迈进。
5年多来,赣南危旧土坯房、道路交通、安全饮水、低电压等突出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老区人民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实现脱贫15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6.7%快速降至5.7%。
最近两年,赣南还进一步提升自我造血能力,集中力量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为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道防线”
防因病致贫返贫
针对脱贫人口因病致贫返贫的现实难题,江西构筑起“四道防线”保驾护航: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切实降低贫困群众医疗费用支出。
去年,江西在全国率先出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在搬迁移民扶贫工作中,江西严守底线,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得超过25平方米,严防搬迁对象因建房举债影响脱贫或致贫;其子女就读各级各类学校,可不经评审直接享受学生资助政策。
2011年,江西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8万人,到2016年底贫困人口已下降至113万人,累计减少32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2.6%降至3.3%,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今年江西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实效和质量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脱贫攻坚战,江西已进入全面突破的关键时刻。当地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精准聚焦每个贫困村、每家贫困户,实实在在地闯出了一条条脱贫新路。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