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一批中国驻外大使调整。 政知圈注意到,其中涉及两位女大使,一位是卸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格林纳达特命全权大使的欧渤芊;一位是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丹麦王国特命全权大使的邓英。邓英已于7月8日抵达丹麦,7月16日她在丹麦会见了两拨中国朋友,来丹麦访问的河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陶明伦一行和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纪天斌一行。 外交场是男人的天下,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即便有女性进入到外交场中,也是凤毛麟角。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以来,任免过不少中国驻外大使,但名单中出现“女”字总是不多。借着大使调整,政知君说说那些特别的女大使。 吴筱秋:妥当解决委员长的突然访问 1998年4月2日,吴筱秋被江泽民主席任命为驻白俄罗斯大使。当飞机载着吴筱秋飞往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的时候,她已经58岁了。她还是继顾懋萱(前驻阿尔巴尼亚大使)之后中国第二位驻东欧国家的女大使,也是第一位驻独联体国家的女大使。
△吴筱秋(左)
中国驻外大使除了要在当地负责领事保护工作、正常交流获取信息外还要负责中国领导人的到访工作。 外交上最怕的就是“突发事件”,一般国家领导人外出访问,会提前很久双方达成协议,访问日期确定以后,外交部会组成先遣组到这些国家“打前站”,与驻外使馆一起安排出访细节等。当然国家领导人出访也会有例外。一遇例外,对驻这个国家的大使可就是考验了。 2000年9月1日星期五晚23时,吴筱秋接到了一个紧急电话: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一行因行程改变临时决定访问白俄罗斯。电话这端的吴筱秋愣住了,李鹏委员长将于4天后也就是9月5日下午访问白俄罗斯。 在此之前,时任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已经来做过访问,白方并没有做中国领导人再次访问的精神准备,毫无任何准备的吴筱秋真的着急了,她在电话里对随李鹏访问的全国人大副秘书长吕聪敏大声说:“我找不着人啊!” 当时,白俄罗斯多名政要都正在纽约参加千年议长会议。但是她还是为吕聪敏出了个好主意:立即通知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去白俄罗斯代表团拜访国民大会共和国院(上院)、代表院(下院)主席。因为虽然两院主席做不了主,要总统说了算,但只要他们同意,事情就好办多了。至于具体的准备工作,使馆即使几天几夜不睡都没问题。 两院主席的欢迎给吴筱秋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次日清晨,她马上紧急约见白外交部主管副部长,在卢卡申科的专机起飞之前让他签了字。睿智的吴筱秋很快就解决了李鹏委员长访问这个难题。 傅莹:被赞是逾千各国大使中的No.1大使 很多人对外交并不了解,但是傅莹这个名字却总能被人熟记。 1998年,傅莹被委以重任,成为了中国驻菲律宾第八任大使,此后又成为了驻澳大利亚大使、驻英国大使。傅莹在外交中擅长发挥女性优势,经常以细腻温和的感性体验,至真至诚的语言态度缓和在外交辞令中可能出现的剑拔弩张的局面。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在英国受阻,西方媒体趁机大肆宣扬民族矛盾,妖魔化中国。当时,傅莹正在伦敦担任中国驻英大使,她立即作出反应在英国《每日电讯报》上发表名为《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一文。 她谈到自己幸运地坐在后面的车上,有机会看到数万伦敦人顶风冒雪前来欢迎火炬,有挥手致意的老人,也有在风雪中表演节目的演员们。她还谈到自己无法回答那些冻红了鼻头、手脚发冷的中国志愿者小姑娘面对攻击发出的“这就是曾经滋养过莎士比亚和狄更斯的土地?哪里有绅士风度?”的疑问。傅莹在文末发出呼吁:“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 同样的外交风格也体现在2009年新疆“7·5事件”后,她在英国《卫报》上发表文章《统一和团结流淌在代代中国人血脉中》。在娓娓道来的话语中,傅莹阐述了一个本质性问题,即新疆是多民族地区,这一地区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 傅莹别具一格的外交手法,引起了各方媒体的关注,英国《卫报》发表评论赞扬傅莹的外交艺术,“以丘吉尔、斯大林为代表的历史上传统野蛮的治国本领,将被一种新的外交艺术,‘软实力’的应变能力所取代。” 不仅如此,傅莹还凭借自己极具亲和力的外交表现赢得了许多国家领导人的掌声和尊重。2003-2006年,傅莹担任驻澳大利亚联邦特命全权大使。澳大利亚联邦律政部长卢铎,曾经极力称赞她:“她是我政治生涯中所见过的,逾千各国大使中的No.1大使,她最能代表和维护中国的利益,最富有影响力和魅力。”
△傅莹
在2013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傅莹首次以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身份正式亮相,傅莹是全国人大设立发言人以来的第七位发言人,也是第一位女发言人。原定11点准时开会,但是到了11点05分,傅莹才进场,她幽默化解,解释迟到是“新手路不熟”。 施燕华:曾给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当翻译 2016年6月18日凌晨,77岁的吴建民,这位知名外交家、原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前院长在武汉突遇车祸,于睡梦中与世长辞。 从1959年到2016年,吴建民漫长的57年外交生涯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他的遗孀施燕华。除了是吴建民的太太以外,施燕华还是叱咤中国翻译界四十年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作为新中国第一批赴美外交官,她是离国家领导人最近的人。
△吴建民、施燕华夫妇
施燕华的外交生涯是在翻译处揭开序幕的,在外交部翻译室的十年里,施燕华担任了邓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领导的翻译。随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中美建交谈判等重要会议。除此之外,施燕华还曾经担任过中国驻卢森堡大使、驻欧共体使团及驻比利时使馆参赞、驻法国使馆公使衔参赞。 虽然施燕华在外交领域是当之无愧的翻译一姐,但是她仍旧选择配合丈夫的事业,放弃自己的工作。1994-1998年,施燕华出任驻卢森堡大使。1998年,她以公使衔参赞身份,与丈夫吴建民一道出使法国。吴先生后来对媒体说:“我到法国去当大使时,她也随着去了,她不去不行。因为法国的习惯,晚宴特别多,女主人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总不能借一个来吧。为了支持我的工作,她只好放弃自己的工作。不过她除了做好大使夫人外,还以女外交家的思维和敏感给了我很多帮助。” 吴建民去世后,施燕华发表文章《建民,你走得太快了》深情追忆亡夫。“我多么想让你在家多陪陪我呀!建民,我有许多话要跟你说,你听见了吗?明年是我们结婚50周年,我们还没来得及商量怎么庆祝呢。”“建民,你什么时候回来呀?什么时候?我等着你推门进来,一起去散步呢!” 现在,施燕华为了完成丈夫的遗愿用交通事故赔偿金注册了吴建民公益基金会,并担任会长。基金会主要负责整理出版吴建民的书籍和资料、开展公共外交。“我想把这件事(基金会)做下去,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对内多讲‘爱祖国、爱人类’,把吴建民的外交理念进一步阐述,进一步弘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