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实时·准确·聚焦

当前位置:主页 > 国际 >

中国医疗队,真实亲诚的践行者

2018-07-04 09:00 | 未知 |
我要分享

“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本地化人才,提高坦桑尼亚医疗水平是医疗队员着力投入的一项工作。
李浩根据一年来在桑给巴尔援外积累的经验编写了一本常见病处置教材,这本书的所有案例均来自当地,图文并茂,再加上详细的治疗说明,可操作性强,深受同事们欢迎。
“这本教材内容翔实,案例包括常见病和疑难病例,可以随时查阅,是我非常好的老师。”阿里说,“中国医疗发展水平很高,中国医生医术高明,真希望有更多机会到中国交流,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为我们的人民服务。”
江苏省卫计委自2016年开始与纳兹莫加医院合作开展妇产科医生及手术室护士规范化培训项目,在中国国内短期培训与国外长期系统带教相结合,翁侨专门设立带教日,给学员全面教授理论知识,开展模拟训练,并进行临床实践,纳兹莫加医院妇产科现已有4名医生能够独立开展手术。
还有一些坦桑尼亚医生和护士在中国完成了医学学历教育,加上中国医疗队的悉心指点及临床实践,很快成为当地的业务骨干,莫娜吉就是其中的一位。她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基础扎实,技术全面,操作规范,是中国医生的得力助手,也深受患者好评。
除了人才培养,中国的技术和器械援助也解决了当地医院的燃眉之急,每年中方都援助纳兹莫加医院数百个专利止血水囊。一位来自德国的无国界医生在看到这么多成功救助的案例后不禁感叹:“中国实实在在把医疗技术带到了非洲!”
考虑到当地的医疗水平,培养本地化人才任重道远。纳兹莫加医院的医生非常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消化科护士哈丽玛虽然有了身孕,还坚持每天随贺奇彬医生观摩学习。她说:“跟着中国医生学习了很多知识,尤其是内镜检查帮助很多病人消除了痛苦。不过这个技术实践性很强,短时间内难以熟练掌握,真希望能有更多中国老师,有更多实习的机会。”
中国医生所在的科室都开展了医疗培训,显著提升了本地医生的医疗水平。医疗队队长汪灏说:“‘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医疗援助是长远之道,在这三方面我们尽到了责任,收获了成长和友谊,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我们需要中国这样真正帮助我们的朋友”
非洲依旧是传染性疾病的高发区,黄热病、血吸虫病、疟疾等疾病严重危害非洲人民的健康,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绊脚石”。中国在血吸虫病、疟疾等领域进行卫生合作试点和综合防治,这是近年来中非卫生合作的新亮点,在坦桑尼亚的两个项目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桑给巴尔,血吸虫病是当地人谈之色变的疾病,许多在田间劳动的村民因此丧失了劳动力,在水塘里玩耍的青少年更是血吸虫病的攻击目标。为此,中坦从2017年1月开始实施血吸虫病防治项目,为期3年,由中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展开。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第三批专家组组长李伟告诉记者,血吸虫病等在南部非洲大范围流行,极易造成患者丧失劳动力,甚至死亡,这是非洲致贫的一大因素。流行病防治必须出台综合措施,在这些方面中国有经验,也有技术,可以为非洲人民提供有效帮助。
项目组在国内接受集中强化培训,分组奔赴坦桑尼亚桑给巴尔,他们同当地政府和社区密切合作,建立水体环境数据库,对血吸虫宿主水泡螺状况进行调查,并培训本地员工,制定防治措施和操作规范,构建血吸虫病综合防控体系。桑给巴尔卫生部官员感慨地说:“我们需要中国这样真正帮助我们的朋友,而不是那些单纯开展科研项目的人士。”
疟疾是威胁非洲人民健康的一大杀手,由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团队提取的青蒿素是最有效的抗疟药物,是对世界尤其是非洲的重大贡献。
中国还在非洲开展抗疟国际合作。刚刚完成的“中英坦疟疾防控试点项目”就是中国首次在非洲大陆地区建立疟疾防控试点,开启了中国援助非洲防控疟疾历史的新篇章。
中国援桑医疗队就是真实亲诚理念的践行者。每次外出义诊,总有当地群众热情围拢过来,亲吻队员的脸颊,争相同队员们合影。非洲人对中国医疗队竖起大拇指,正是中非深厚友谊温馨的缩影。“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本地化人才,提高坦桑尼亚医疗水平是医疗队员着力投入的一项工作。
李浩根据一年来在桑给巴尔援外积累的经验编写了一本常见病处置教材,这本书的所有案例均来自当地,图文并茂,再加上详细的治疗说明,可操作性强,深受同事们欢迎。
“这本教材内容翔实,案例包括常见病和疑难病例,可以随时查阅,是我非常好的老师。”阿里说,“中国医疗发展水平很高,中国医生医术高明,真希望有更多机会到中国交流,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为我们的人民服务。”
江苏省卫计委自2016年开始与纳兹莫加医院合作开展妇产科医生及手术室护士规范化培训项目,在中国国内短期培训与国外长期系统带教相结合,翁侨专门设立带教日,给学员全面教授理论知识,开展模拟训练,并进行临床实践,纳兹莫加医院妇产科现已有4名医生能够独立开展手术。
还有一些坦桑尼亚医生和护士在中国完成了医学学历教育,加上中国医疗队的悉心指点及临床实践,很快成为当地的业务骨干,莫娜吉就是其中的一位。她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基础扎实,技术全面,操作规范,是中国医生的得力助手,也深受患者好评。
除了人才培养,中国的技术和器械援助也解决了当地医院的燃眉之急,每年中方都援助纳兹莫加医院数百个专利止血水囊。一位来自德国的无国界医生在看到这么多成功救助的案例后不禁感叹:“中国实实在在把医疗技术带到了非洲!”
考虑到当地的医疗水平,培养本地化人才任重道远。纳兹莫加医院的医生非常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消化科护士哈丽玛虽然有了身孕,还坚持每天随贺奇彬医生观摩学习。她说:“跟着中国医生学习了很多知识,尤其是内镜检查帮助很多病人消除了痛苦。不过这个技术实践性很强,短时间内难以熟练掌握,真希望能有更多中国老师,有更多实习的机会。”
中国医生所在的科室都开展了医疗培训,显著提升了本地医生的医疗水平。医疗队队长汪灏说:“‘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医疗援助是长远之道,在这三方面我们尽到了责任,收获了成长和友谊,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我们需要中国这样真正帮助我们的朋友”
非洲依旧是传染性疾病的高发区,黄热病、血吸虫病、疟疾等疾病严重危害非洲人民的健康,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绊脚石”。中国在血吸虫病、疟疾等领域进行卫生合作试点和综合防治,这是近年来中非卫生合作的新亮点,在坦桑尼亚的两个项目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桑给巴尔,血吸虫病是当地人谈之色变的疾病,许多在田间劳动的村民因此丧失了劳动力,在水塘里玩耍的青少年更是血吸虫病的攻击目标。为此,中坦从2017年1月开始实施血吸虫病防治项目,为期3年,由中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展开。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第三批专家组组长李伟告诉记者,血吸虫病等在南部非洲大范围流行,极易造成患者丧失劳动力,甚至死亡,这是非洲致贫的一大因素。流行病防治必须出台综合措施,在这些方面中国有经验,也有技术,可以为非洲人民提供有效帮助。
项目组在国内接受集中强化培训,分组奔赴坦桑尼亚桑给巴尔,他们同当地政府和社区密切合作,建立水体环境数据库,对血吸虫宿主水泡螺状况进行调查,并培训本地员工,制定防治措施和操作规范,构建血吸虫病综合防控体系。桑给巴尔卫生部官员感慨地说:“我们需要中国这样真正帮助我们的朋友,而不是那些单纯开展科研项目的人士。”
疟疾是威胁非洲人民健康的一大杀手,由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团队提取的青蒿素是最有效的抗疟药物,是对世界尤其是非洲的重大贡献。
中国还在非洲开展抗疟国际合作。刚刚完成的“中英坦疟疾防控试点项目”就是中国首次在非洲大陆地区建立疟疾防控试点,开启了中国援助非洲防控疟疾历史的新篇章。
中国援桑医疗队就是真实亲诚理念的践行者。每次外出义诊,总有当地群众热情围拢过来,亲吻队员的脸颊,争相同队员们合影。非洲人对中国医疗队竖起大拇指,正是中非深厚友谊温馨的缩影。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